儿归来,儿归来
出处:《巴西估悼同行刘客》
明 · 王叔承
巴西估,嗟何苦。
大妻生大儿,随娘住陇西。
小儿随小娘,巴西爷自将。
八月卖茯苓,携儿下金陵。
痁痢六月归,埋骨芜湖汀。
爷年六十九,儿年十三四。
不知异母兄,肯念同爷弟。
买棺不必贵,买贵伤儿财。
费少用或多,剪纸烧钱灰。
魂灵报汝母,先归滟滪堆。
儿归来,儿归来。
大妻生大儿,随娘住陇西。
小儿随小娘,巴西爷自将。
八月卖茯苓,携儿下金陵。
痁痢六月归,埋骨芜湖汀。
爷年六十九,儿年十三四。
不知异母兄,肯念同爷弟。
买棺不必贵,买贵伤儿财。
费少用或多,剪纸烧钱灰。
魂灵报汝母,先归滟滪堆。
儿归来,儿归来。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王叔承的《巴西估悼同行刘客》是一首五言古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对逝者深深的哀悼之情。诗中通过叙述刘客(可能是诗人同行或亲友)的家庭悲剧,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生死离别的无奈。
首句“巴西估,嗟何苦”,直接表达出对刘客命运的感叹,"巴西估"可能是指他在巴西之地从事某种艰难的交易或劳作。接下来描述了家庭成员的分离:大儿随母在陇西,小儿随父在巴西,显示出家庭的破碎和异地相隔。
“八月卖茯苓,携儿下金陵”描绘了父亲带着儿子为了生活远行至金陵的情景,而“痁痢六月归,埋骨芜湖汀”则揭示了刘客因疾病不幸早逝,遗体被埋葬在芜湖江边的凄凉结局。
诗中“爷年六十九,儿年十三四”强调了父子俩年龄差距,以及幼子尚未成年的无助,“不知异母兄,肯念同爷弟”表达了对未知兄弟关系的忧虑,暗示了家庭亲情的复杂。
最后几句,诗人关心的是丧事的经济压力,希望丧葬之事简单节俭,以免加重幼子的负担。他祈求亡者灵魂告知母亲,自己已先一步抵达“滟滪堆”,表达了对亡者的思念和对生者的安慰。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对刘客悲惨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