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见山不见理,真假析为二全文
见山不见理,真假析为二
看假作真山,细大岂殊致。
邻翁怜索居,奉我石一块。
嵌空坐短小,枯涩少坚腻。
承以下岩紫,其体润而细。
翁言白鹿皮,苍璧惭倒置。
殷勤加谢翁,分别非所会。
但见眼中山,屹立出尘外。
侵寒欲清癯,向晚亦孤翠。
萧萧风雨天,云气或冥晦。
虽无禽鸟声,颇若岩洞邃。
侧耳听其中,恐有隐者在。

注释

理:道理, 意义。
析:分开, 分辨。
索居:孤独居住。
坚腻:坚硬光滑。
紫:紫色。
白鹿皮:比喻质朴无华。
惭:感到惭愧。
会:理解, 明白。
屹立:高耸独立。
清癯:清瘦, 瘦削。
孤翠:孤独而翠绿。
冥晦:昏暗, 遮蔽。
邃:深远, 深邃。
隐者:隐居的人, 隐士。

翻译

只见山色而不明其理,真假如同两面。
看似真实的山,其实大小并无区别。
邻居老人怜悯我独居,赠我一块石头。
石头嵌空而坐,小巧且质地粗糙少油脂。
石头下部呈现紫色,质地湿润细腻。
老翁说是白鹿皮做的,我自愧不如。
我感谢老翁,但并未真正理解他的区分。
我只看到眼中的山,超凡脱俗地独立。
山在寒风中更显清瘦,傍晚时分也孤独翠绿。
风雨交加的天气,云雾缭绕,有时显得昏暗。
虽然没有鸟鸣,却像深邃的岩洞。
侧耳倾听,似乎隐藏着隐士。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的作品,通过对邻翁赠送的一块紫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对真伪之辨的哲思。诗中,诗人将紫石与山石相比较,认为虽然紫石不如端溪砚珍贵,但在观赏价值上却胜过普通的山石。他以“白鹿苍璧”为喻,暗示紫石之美,同时也暗含了对西汉书中记载的白鹿苍璧故事的联想。

诗人观察紫石时,强调了其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如“侵寒欲清癯,向晚亦孤翠”,表现出石头的质感和季节感。他还通过想象风雨中的云气和可能隐藏的隐者,赋予石头一种神秘和生动的气息,仿佛它并非简单的实物,而是蕴含着生命的气息。

最后,诗人提出“分别非所会”,意指他更关注的是眼前的美景,而非石头的真实身份,强调了审美体验超越了对真假的执着。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紫石的形态和意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