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箐归民岁可租,荆榛剪作绣氍毹
出处:《曾中丞平都蛮凯歌八首》
明 · 欧大任
岩箐归民岁可租,荆榛剪作绣氍毹。
将军露布飞传捷,天子明堂坐受俘。
将军露布飞传捷,天子明堂坐受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战争胜利后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军事与政治色彩。首先,“岩箐归民岁可租,荆榛剪作绣氍毹。”这两句诗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结束后,曾经荒芜的山林被清理,变成了繁荣的景象。岩箐,指的是山间的峡谷或深谷;归民,指战争结束,流离失所的百姓得以回归家园。岁可租,意味着土地可以被租借,象征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复苏。荆榛,是指丛生的荆棘和杂草,这里象征着战争的破坏。剪作绣氍毹,则是将荆棘修剪成精美的地毯,形象地表现了战后重建的景象。
接着,“将军露布飞传捷,天子明堂坐受俘。”这两句诗则聚焦于胜利的消息传递和战俘的接收。将军露布,指的是将军发布的胜利告捷的文书,通过快速传递,让全国上下都能知晓胜利的消息。天子明堂,是中国古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这里象征着权力中心。坐受俘,意味着天子在明堂接见并处理战俘,体现了君主对战争成果的权威确认和对和平的重视。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赞美了战争的胜利,更强调了和平与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描绘战后重建的景象和胜利消息的传播,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和平与繁荣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