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
出处:《送姚侍御充渭北掌书记》
唐 · 李频
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
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
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
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
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
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
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
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
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
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
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
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
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
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
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烽烟:战事的警报。易帅:更换将领。
参画:参与决策。
书记:文书工作。
朝廷:中央政府。
亲:亲近。
行李:官员出行的装束。
绮陌:繁华街道。
临虏:面对敌人。
之藩:边境地区。
豸冠:象征公正的官帽。
雄笔:有力的笔。
饮马:夜晚饮水。
休兵:停止战斗。
暴骨:暴露的尸骨。
冤哭:无辜的哭泣。
上策:高明的策略。
边情:边境形势。
雕阴:地名。
拜送:告别。
翻译
北方边境烽火急,南山频繁发生战事。刚刚调整了将领,所有决策都需要集体商议。
文书工作他特别适合,朝廷对他寄予厚望。
穿着华丽官服出行的日子,他在繁华街道上告别亲友。
即将出征对抗敌人,他的心始终系在秦国疆域。
头戴獬豸冠,象征公正严明,手中握有锐利的笔墨。
夜晚在河边饮水,春天的边塞战争暂停。
战败者的尸骨暴露野外,无辜的哀哭令人痛心。
最好的策略应当如何实施?眼前的情势就是真实的边防情况。
他曾长久居住在雕阴,此刻告别让人泪湿衣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军中官员即将奔赴边疆的场景,抒写了对战争与离别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语言雄浑,情感真挚。
开篇“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两句,直接设定了一种紧张而危急的边疆战事氛围,烽烟和战伐都是战争的象征,表明边疆局势紧迫。紧接着,“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则描写了官员即将启程前,对于军队的安抚与安排之繁重。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这两句表明诗中的人物是一位得朝廷信任的书记,其才能得到认可。"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则是对即将到来的分别和旅途生活的描写,绣衣指的是官服,行李则是出发的象征,绮陌别离尘,则是在表达对家国的不舍。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这两句显示了诗人对于国家忠诚不渝的决心和信念。"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则是对其官职与才华的象征性描述。
“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一句中,饮马河边是古代军队行进的一个常见场景,而“休兵塞色春”则是在表达战争结束后期盼和平之心。"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则是对战乱带来的死亡与悲痛的深刻体察。
最后,“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国家大计的思考,而“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则是在表达自己长期在外为客,对于朋友、同僚间离别之情的深刻感怀。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与和平、忠诚与离别等主题的抒写,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深厚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