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一夜下林端,遽作霜天十月寒
出处:《九月末大风一夕遂安置火炉有感二首 其二》
宋 · 张耒
风声一夜下林端,遽作霜天十月寒。
三伏炎蒸不可过,北风栗烈亦何难。
人情何待常从缓,天令难移古不刊。
幸有布裘毡履在,雪深高卧更安闲。
三伏炎蒸不可过,北风栗烈亦何难。
人情何待常从缓,天令难移古不刊。
幸有布裘毡履在,雪深高卧更安闲。
注释
风声:夜晚的风声。端:梢头,末端。
遽:突然。
霜天:下霜的天气。
十月:农历十月。
三伏:夏季最热的三个月。
炎蒸:酷热蒸烤。
北风:寒冷的北风。
栗烈:寒冷刺骨。
人情:人的感情或性情。
常:常常。
从缓:从容不迫。
天令:自然的命令,气候规律。
布裘:棉布或毛皮制成的厚衣服。
毡履:毡制的鞋子。
雪深:大雪深厚。
高卧:悠闲地躺着。
翻译
一夜之间风声穿过林梢,忽然间已是十月寒霜天气。炎热的三伏天难以度过,但北风吹来虽刺骨也不算什么。
人的性情怎能总是从容,自然的变化无法改变,自古如此。
幸好有厚实的布衣和毡鞋,大雪纷飞时也能安然高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来表达诗人对于天气变化的感受和人生的哲理。诗中“风声一夜下林端”开篇便设置了一种突如其来的季节转换,紧接着“遽作霜天十月寒”则强调了这种变化带来的寒冷效果。
在第二句“三伏炎蒸不可过,北风栗烈亦何难”,诗人通过对比炎热的夏日与严寒的冬日,表达出自然界的极端气候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难。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自然力量的尊重和顺应。
“人情何待常从缓,天令难移古不刊”则是诗人的感慨。这里的“人情”指的是人类的情感和行为,而“天令”则是自然界或宇宙的法则。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顺应自然法则的态度,以及对人类情感与自然法则之间关系的思考。
最后,“幸有布裘毡履在,雪深高卧更安闲”则展现了诗人在严寒冬日中的平静和满足。通过描述自己拥有保暖的衣物和鞋子,从而能够在深雪中安然入睡,诗人表达了一种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内心的宁静。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还通过这些景象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顺应自然的法则。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