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徵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燕郊:指辽西。辽西地区为战国时期燕国边区,故称。
芳岁:即百花盛开的季节,指春季。
残雪:残存的积雪。
合:即长满,遍布。
辽阳:指辽水北岸地区。
春水生:指四月份辽水上游地区积雪融化,形成辽河的春汛。
胡人:指奚、契丹、靺鞨等少数民族。
日:即天天。
沙虚:指沙土不结实。
金鼓:即四金和六鼓,四金指錞﹑镯﹑铙﹑铎。
六鼓指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
一作“金甲”。
春服:春日穿的衣服。
与谁成:又一作“谁与成”。
洛阳使:指前往洛阳的使者。
边塞:一作“边戍”。
翻译
燕郊大地,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边城之中,仍然残存着点点积雪。阳春四月,青青的野草遍布四野;辽水的北岸,积雪融化,涨起了春汛。
关外胡人正在放养战马,关内汉家将日日征兵。
露水凝重,把将士的宝刀打湿了;沙土松虚,军队的金鼓呜呜作鸣。
戍卒们冬天的寒衣已经穿烂,可是这时春天的服装还没有谁给他们做成。
转告前往洛阳的使者,请你传达一下这边塞的艰苦情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春末夏初的 辽东边塞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与人事活动的细腻刻画,表达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感受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这两句以冷峻的笔触勾勒出季节更替与自然景观的苍凉之美,"燕郊"指燕地一带,"芳岁晚"意味着春天即将过去,而"残雪冻边城"则展现了北方边疆地区春末时分还未完全融化的雪和坚固的边塞。
接下来的"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描绘出初夏时节,自然界开始苏醒的景象。"四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春季的代表,而"青草合"则表现了大地回春的生机,"辽阳春水生"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生命力与活力的恢复。
而后面的"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徵兵。"则切入到了边疆生活中的民族交融与军事活动,"胡人"指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在春季开始放牧马匹;"汉将"则是唐朝将领,"日徵兵"显示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边塞的不安定。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这些描写增添了一份军事活动的紧迫感。"露重"意味着夜晚的露水很重,而"宝刀"因露水而变得湿润;"沙虚"则是沙漠中的空旷,而"金鼓"在这片荒凉中发出鸣响,烘托出边塞军营生活的艰辛和紧张。
随后的"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则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夏季准备新衣的思念,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感,因为他无法与亲人共同庆祝这份时节更迭带来的温暖。
最后的"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则是诗人通过洛阳使者,表达了自己想要将边疆的思念和情感传递给远方亲人的愿望。这里的"洛阳使"可能是连接边塞与中原的一线生机。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更通过军事生活的刻画,展现了边疆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