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为知音绝,停毫罢远思
出处:《前雁字诗十九首》
明末清初 · 王夫之
终知无寄处,不欲昧前期。
人世谁长目,天心自列眉。
寒宵闻见外,皑雪炫荧时。
岂为知音绝,停毫罢远思。
人世谁长目,天心自列眉。
寒宵闻见外,皑雪炫荧时。
岂为知音绝,停毫罢远思。
鉴赏
这首诗是王夫之在明末清初所作的《前雁字诗十九首》中的第十二首。诗人以雁为引,表达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旧约的怀念。"终知无寄处,不欲昧前期",意指虽然深知未来难以寄托,但仍不愿违背之前的约定,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执着。"人世谁长目,天心自列眉",借天心列眉的形象,暗示世事无常,唯有天意难测,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命运的不可预知。
"寒宵闻见外,皑雪炫荧时",描绘了寒冷冬夜中雪光闪烁的画面,寓言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远方的思念。最后两句"岂为知音绝,停毫罢远思",诗人表示并非因为知音难觅而停止思绪,而是即使面对现实的阻隔,也仍会继续怀想远方,期待着知音的理解和共鸣。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含蓄,通过雁和雪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友情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