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里与梅峰,相望咫尺里
出处:《大庾邓德温自挽诗卷》
明 · 王佐(汝学
此身未有生,天地本无此。
忽此从何来,天地遗渣滓。
渣滓一归尽,飞奔尽停已。
复得还自然,斯乃造化理。
逍遥无何乡,庸非所居里。
奚以系戚欣,随化为进止。
渊明千载心,先生会深旨。
栗里与梅峰,相望咫尺里。
白杨多悲风,黄壤多蝼蚁。
此自伤世情,先生本无已。
忽此从何来,天地遗渣滓。
渣滓一归尽,飞奔尽停已。
复得还自然,斯乃造化理。
逍遥无何乡,庸非所居里。
奚以系戚欣,随化为进止。
渊明千载心,先生会深旨。
栗里与梅峰,相望咫尺里。
白杨多悲风,黄壤多蝼蚁。
此自伤世情,先生本无已。
鉴赏
这首诗《大庾邓德温自挽诗卷》由明代诗人王佐(汝学)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时间流转的深刻感悟。
诗中开篇“此身未有生,天地本无此”,以疑问的语气探讨生命的起源,提出生命并非自始即存于天地之间,而是天地间的一种偶然现象。接着,“忽此从何来,天地遗渣滓”进一步追问生命来源,暗示生命可能是天地间某种物质或能量的偶然组合。随后,“渣滓一归尽,飞奔尽停已。复得还自然,斯乃造化理”则阐述了生命终将回归自然,消融于宇宙之中,这是自然法则的必然结果。
“逍遥无何乡,庸非所居里”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状态的向往——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接下来,“奚以系戚欣,随化为进止”指出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应被世俗的喜怒哀乐所束缚。
最后,“渊明千载心,先生会深旨”引用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对陶渊明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生活的敬仰。同时,诗人也借“栗里与梅峰,相望咫尺里”描绘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场景,与现实形成对比,强调了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白杨多悲风,黄壤多蝼蚁”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暗喻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最后,“此自伤世情,先生本无已”则点明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的反思,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生命、自然和时间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其独特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