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往往号能文,意熟辞陈未足云
出处:《论文二首 其一》
宋 · 李觏
今人往往号能文,意熟辞陈未足云。
若见江鱼须恸哭,腹中曾有屈原坟。
若见江鱼须恸哭,腹中曾有屈原坟。
注释
往往:常常,普遍地。能文:擅长写作,有文采。
意熟辞陈:文思熟练,言辞陈旧。
未足云:还不足以称道。
江鱼:比喻无辜受难的人。
恸哭:极度悲痛地哭泣。
屈原坟:象征屈原的悲剧命运,暗示冤屈。
翻译
现代人常常自诩擅长写作即使文思流畅、言辞老练也不足挂齿
鉴赏
这两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李觏的《论文二首》。此处只鉴赏提供的两句,不涉及全诗内容。
"今人往往号能文,意熟辞陈未足云。"
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文坛上的浮浅现象。"今人"指代当时的人们,"往往号能文"表明他们常常自诩有文学才能,但实际上是"意熟辞陈",即内容枯燥、思想陈旧,没有新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未足云"则暗示这些文字虽多,但远不足以让人满意。
"若见江鱼须恸哭,腹中曾有屈原坟。"
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于古代文学巨匠屈原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后世轻易评断前人作品的不满。"若见江鱼须恸哭"中的"江鱼"即是屈原自比,表示诗人在看到江中游鱼时,就会为屈原的遭遇而感慨落泪。"腹中曾有屈原坟"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屈原作品的熟记和内化,如同心中有着屈原的墓葬一般。
整体来看,这两句诗反映出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严肃态度,以及对前人巨匠深厚的情感和认可。同时,也不满于当时文坛上的浮夸之风,主张文学应当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