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渊灵物或飞天,祷雨何须叩祝蜒
出处:《敬次叔父适庵先生六观图韵六首 其六》
元 · 李序
在渊灵物或飞天,祷雨何须叩祝蜒。
千尺白虹晴饮涧,半岩苍树昼迷烟。
雁山云冷留飞锡,匡阜诗成忆谪仙。
自昔南游看不厌,归来欲写作图悬。
千尺白虹晴饮涧,半岩苍树昼迷烟。
雁山云冷留飞锡,匡阜诗成忆谪仙。
自昔南游看不厌,归来欲写作图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首句“在渊灵物或飞天”,以“在渊”暗示深邃的山谷,而“灵物飞天”则赋予了自然景象以生命与活力,仿佛那些山中的精灵在空中翱翔,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和神秘感。
接着,“祷雨何须叩祝蜒”一句,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祈求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依赖,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接下来的“千尺白虹晴饮涧,半岩苍树昼迷烟”,更是将画面推向高潮。千尺白虹不仅描绘了瀑布的壮观,也象征着自然界的纯净与力量;而晴日下的涧水与半岩苍树间缭绕的烟雾,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动人心魄的山水画中。
“雁山云冷留飞锡,匡阜诗成忆谪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雁山的云冷与飞锡,以及对庐山(匡阜)的诗意联想,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也融入了文人雅士对自然美的追求与感悟,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这里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人文精神的向往。
最后,“自昔南游看不厌,归来欲写作图悬”表达了诗人对这幅山水图的喜爱与欣赏之情,以及想要将其永久保存的愿望。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同时也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