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以此较得失,岂复无短长全文

以此较得失,岂复无短长

宋 · 周紫芝
胡马嘶北风,游子思故乡。
富贵人所羡,危机亦难防。
幕上巢岂安,剑头炊易伤。
乃知三亩耕,此策为最良。
寒士但藜藿,肉食馀膏粱。
脱粟众所食,万钱谁得尝。
终然均一饱,果腹俱徜徉。
饭蔬岂不乐,厚味生祸殃。
以此较得失,岂复无短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紫芝创作的《壬午秋日观桥刈获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以农民劳作与生活为背景,通过对比富贵与寒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贫富差距的思考。

首句“胡马嘶北风”,借用了胡马在北风中嘶鸣的形象,象征着远方的游子,引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接着,“游子思故乡”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富贵人所羡,危机亦难防。”这两句转折,指出富贵虽令人羡慕,但其中隐藏的风险和危机也不容忽视。富贵生活背后可能潜藏着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如健康问题、道德滑坡等。

“幕上巢岂安,剑头炊易伤。”进一步比喻,幕上的鸟巢不稳定,如同富贵生活的脆弱性;剑头炊饭容易受伤,暗示富贵生活中的危险和不安全。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富贵生活的不稳定性。

“乃知三亩耕,此策为最良。”诗人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耕种三亩土地是最稳妥的选择。这不仅体现了对简单、稳定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对劳动价值的认可。

接下来,“寒士但藜藿,肉食馀膏粱。”通过对比寒士和富贵者的生活,强调了物质条件的不同。寒士虽然生活简朴,仅能享用藜藿(粗粮),但这种生活相对稳定、无忧。

“脱粟众所食,万钱谁得尝。”进一步强调了贫富之间的差异,指出普通百姓日常食用的脱粟(糙米)是大众共有的食物,而万贯家财也无法享受到这些简单的美味。

“终然均一饱,果腹俱徜徉。”最后两句总结,无论富贵还是寒士,最终都能达到温饱的状态,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即无论物质条件如何,满足基本需求后,人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静。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比喻,深刻揭示了社会阶层间的差异,以及对简单、稳定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