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深疑路断,古寺忽开门
乔木风霜急,荒崖云雨痕。
朝霞明翠霭,秋雨濯岚昏。
幽鸟不避客,閒云时入轩。
重萝深更绿,碧涧浅无浑。
宝地黄金布,飞泉白玉喷。
庭閒卧驯鹿,果熟引王孙。
禅静石为室,客迷桃满园。
每悲尘世幻,方信梵王尊。
野实饥堪荐,阳崖冬自温。
便当安寂寞,何事走歊烦。
清梵晨斋启,高松夜枕喧。
逢人休问道,得意已忘言。
直指曹溪路,劳将贝叶翻。
功名叹不偶,岁月去如奔。
久分疏轩冕,宁辞友玃猿。
从容岩客话,粗粝野僧飧。
即是平生乐,心期何日论。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山深:深山。古寺:古老的寺庙。
乔木:高大树木。
荒崖:荒凉的悬崖。
朝霞:早晨的霞光。
翠霭:翠绿的雾气。
幽鸟:隐秘的鸟。
重萝:厚重的藤蔓。
碧涧:清澈的山涧。
宝地:神圣之地。
飞泉:飞溅的泉水。
驯鹿:温顺的鹿。
王孙:贵族后裔。
禅静:禅定平静。
桃满园:满园桃花。
梵王:佛王。
尊:崇高。
野实:野生果实。
阳崖:向阳的崖壁。
寂寞:孤独。
歊烦:忙碌。
清梵:清脆的梵唱。
高松:高大的松树。
曹溪路:佛教圣地曹溪。
贝叶:佛经书页。
不偶:难以匹配。
岁月去如奔:时光飞逝。
疏轩冕:远离官场。
友玃猿:与野兽为友。
岩客:山中隐士。
野僧飧:野僧的食物。
心期:内心期待。
何日论:何时讨论。
翻译
山深处疑无路可寻,古寺忽然出现在眼前。高大的树木在风霜中摇曳,荒凉的崖壁上留有云雨的痕迹。
早晨的霞光照亮了翠绿的雾气,秋雨洗净了山间的岚气。
幽静的鸟儿不怕访客,闲散的云朵偶尔飘进屋檐。
厚重的藤蔓更显绿色,清澈的山涧水浅而透明。
这地方遍地黄金,泉水如白玉般喷涌。
庭院里卧着驯鹿,熟透的果实吸引着游子。
禅修之地以石为室,客人迷失在满园桃花之中。
常感世间虚幻,此刻深信佛祖的崇高。
野外的果实虽饿也能充饥,冬日阳崖仍有暖意。
我愿在此安静度日,何必奔波劳碌。
清晨的梵音开启,夜晚高松声喧闹。
遇见人不必多问,心中所悟无需言表。
直指通往曹溪的道路,无需翻阅佛经寻求答案。
感叹功名难求,时光匆匆流逝。
早已远离尘世繁华,岂会拒绝与野兽为友。
与岩客从容交谈,粗茶淡饭也甘之如饴。
这就是我一生的乐事,何时能与知己共论心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深山古寺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于尘世幻象的悲哀和对禅理的向往。
开篇“山深疑路断,古寺忽开门”设定了一种幽深孤寂的氛围,诗人似乎在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接下来的“乔木风霜急,荒崖云雨痕”则展示了大自然的苍凉与沧桑,同时也映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朝霞明翠霭,秋雨濯岚昏”描绘了时间流转和季节更迭的景象,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紧接着,“幽鸟不避客,閒云时入轩”则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以及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重萝深更绿,碧涧浅无浑”描写的是寺院周遭的风光,而“宝地黄金布,飞泉白玉喷”则形象地描绘了寺内外的自然美景和富贵之气。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饶。
“庭閒卧驯鹿,果熟引王孙”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憧憬,而“禅静石为室,客迷桃满园”则直接点出了诗人内心追求的是一种禅意和超然物外的情怀。
“每悲尘世幻,方信梵王尊”明确表达了诗人的世界观:对于世间的虚幻感到悲哀,而对佛教的信仰持有一种敬重。紧接着,“野实饥堪荐,阳崖冬自温”则是在写景之余,又一次点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便当安寂寞,何事走歊烦”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以及对外界纷扰的拒绝。而“清梵晨斋启,高松夜枕喧”则描绘了一天之中的宁静生活。
最后,“逢人休问道,得意已忘言”表达了诗人对于交流的淡漠,以及对内心所得的满足。全诗以“直指曹溪路,劳将贝叶翻”结束,似乎在暗示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谷寺庙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尘世幻象的悲哀,以及对禅意生活的向往。诗中多次出现的自然元素,如树木、风霜、云雨、溪流等,不仅是景物的简单叙述,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宁静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