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法当骄,正惧此身小
出处:《隆中次吴襄阳韵二首 其一》
宋 · 项安世
葛公未易谈,佳处当自晓。
轻身托人主,岁晚那得保。
哀哉杨德祖,所恨机太早。
文若岂不迟,万变要难了。
书生法当骄,正惧此身小。
空桑视汤币,不博一介草。
向来磻溪人,所愿直钩老。
孔明平生志,岂必书江表。
但从德翁游,时和司马好。
胸中管乐事,本自不足道。
所以刘葛交,终焉契鱼藻。
旧时耕凿地,千岁迹未扫。
客来访遗事,泪落日杲杲。
冈头双白鹭,飞去何渺渺。
轻身托人主,岁晚那得保。
哀哉杨德祖,所恨机太早。
文若岂不迟,万变要难了。
书生法当骄,正惧此身小。
空桑视汤币,不博一介草。
向来磻溪人,所愿直钩老。
孔明平生志,岂必书江表。
但从德翁游,时和司马好。
胸中管乐事,本自不足道。
所以刘葛交,终焉契鱼藻。
旧时耕凿地,千岁迹未扫。
客来访遗事,泪落日杲杲。
冈头双白鹭,飞去何渺渺。
注释
葛公:指葛洪,东晋道士,医药学家。轻身:此处指舍身。
机太早:指杨修过早展示才能,招致祸患。
万变:世事变化。
书生:指读书人。
磻溪人:指磻溪钓鱼的隐士姜太公。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德翁:可能指有德之人。
胸中管乐事:比喻治国才能。
刘葛交:指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
耕凿地:指农田。
杲杲:明亮的样子。
渺渺:形容飞鸟远去,消失不见。
翻译
葛洪的学问不易轻易谈论,其中的精华需要自己去领悟。他把生命托付给他人,到了晚年哪里还能保全。
可悲啊,杨修才华横溢,只因洞察力过早展现。
文章才华如果能晚些显露,世事变化就难以预料。
读书人本应骄傲,但又担心自己的才识不够宏大。
面对空荡的桑园,他视权贵如弃物,连一株草都不屑。
磻溪隐士的愿望,只是垂钓到老,不问世事。
像诸葛亮那样,一生志向并非都写在纸上,也不一定局限江表。
他只与德翁交往,与司马相好,这都是顺应时宜。
他的胸中深藏管仲、乐毅那样的治国之才,这些本就不需多言。
因此,他与刘表的友情,如同鱼儿亲近水藻,深深契合。
昔日的耕田凿井之地,千年过去,痕迹依然未被清除。
客人来访,提起往事,不禁泪流满面,阳光依旧明亮。
山冈上两只白鹭翩翩飞去,身影渐行渐远。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隆中次吴襄阳韵二首(其一)》,通过对葛公(葛亮)的评价,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诗中提到葛公的智谋不易揣测,他的忠诚与牺牲在晚年并未得到应有的保障,以杨德祖(杨修)为例,惋惜其才华过早暴露。诗人认为诸葛亮如果行事更为谨慎,可能结局会有所不同,但他选择坚守原则,不为权势所动。
诗人强调书生应有的骄傲,同时警惕自身地位卑微,暗示了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他以磻溪垂钓者自比,希望过上简单宁静的生活,而非追求世俗功名。诗人还提及诸葛亮的志向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公开表达,他的友谊和理想深藏不露。
最后,诗人感叹隆中旧址的荒凉,昔日耕凿之地已成遗迹,来访者追忆往事,不禁泪流满面。结尾处的白鹭飞去,增添了寂寥之感,整体上,这首诗寓言深刻,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