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浮生苦,飘零信海槎
出处:《端州感怀》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苍梧西咫尺,终古哭重华。
水接牂柯阔,云开石室斜。
天孙频此夕,帝子久无家。
不分浮生苦,飘零信海槎。
水接牂柯阔,云开石室斜。
天孙频此夕,帝子久无家。
不分浮生苦,飘零信海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在明末清初时期所作的《端州感怀》之二。全诗通过描绘苍梧、牂柯、石室等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哀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首联“苍梧西咫尺,终古哭重华”以苍梧(今广西梧州)为背景,遥想古代楚国君主楚怀王(名重华)被放逐至苍梧之地,最终客死他乡的悲剧,用“终古哭”三字渲染出一种永恒的哀伤氛围。
颔联“水接牂柯阔,云开石室斜”转而描绘端州(今广东肇庆)附近的牂柯江与石室山的壮丽景色,通过“阔”与“斜”二字,展现了自然景观的辽阔与幽静之美,同时也暗含着对历史遗迹的追忆。
颈联“天孙频此夕,帝子久无家”将视角转向神话传说中的天孙(即织女)与帝子(即牛郎),每逢七夕佳节,他们虽能相会,却长久分离,无法团聚,以此象征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哀愁。
尾联“不分浮生苦,飘零信海槎”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短、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漂泊不定生活的深切体会。海槎(传说中的一种海上交通工具)在这里象征着诗人的漂泊生涯,暗示了他对未来命运的迷茫与不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言于事,通过对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的联想,深刻揭示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历史变迁以及宇宙人生的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