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地终不涴,平地终不堕
出处:《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一》
宋 · 王安石
牛若不穿鼻,岂肯推人磨。
马若不络头,随宜而起卧。
乾地终不涴,平地终不堕。
扰扰受轮回,祗缘疑这个。
马若不络头,随宜而起卧。
乾地终不涴,平地终不堕。
扰扰受轮回,祗缘疑这个。
注释
牛:指牛这种动物。穿鼻:套上鼻环,用于牵引。
岂肯:怎么肯,表示不愿意。
推人磨:驱使牛拉磨。
络头:给马戴上笼头。
随宜:根据适宜,自由地。
起卧:躺下或起来。
乾地:干燥的地面。
涴:沾染,污染。
平地:平坦的地方。
堕:倒塌。
扰扰:纷扰,混乱。
轮回:佛教中指生死轮回。
祗缘:只因为。
这个:指代某种迷惑或不解的事物。
翻译
如果牛不被套上鼻环,怎么会被人驱使拉磨?马如果不被戴上笼头,就会随意躺下或起来走动。
即使在干燥的地面,也不会沾染污秽,平坦的地方也不会倒塌。
纷扰的世间万物都在轮回中受苦,只因为对‘这个’有所疑惑。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收录在他的一组诗集中,即《拟寒山拾得二十首》。通过这短小的四句,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牛若不穿鼻,岂肯推人磨。" 这两句以比喻手法,指出没有外在压迫的牛自然不会主动去做繁重的劳作,这里暗含着对当时社会中人民被剥削和压迫的情形所表达的不满。
"马若不络头,随宜而起卧。" 这两句同样以马为喻,用来说明没有束缚的马自然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是在强调自由与自主的重要性。
"乾地终不涴,平地终不堕。"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社会状态,即不干燥的地永远不会变得湿润,不平坦的地也永远不会坍塌。这象征着诗人对于社会公正与稳定的向往。
最后两句 "扰扰受轮回,祗缘疑这个。" 表达了对世间万物被命运的车轮所困和循环,不断地受到束缚与限制的感慨,以及对于这种宿命论的怀疑与不满。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展现了王安石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追求,是一篇充满哲思与批判精神的杰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