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或乖戾,身穷道存
圣道埋郁,人心不开。
上无文武,下有定哀。
吁嗟麟兮,孰为来哉。
周虽不纲,孔实嗣圣。
诗书既删,礼乐大定。
劝善惩恶,奸邪乃正。
吁嗟麟兮,克昭符命。
圣与时合,化行位尊。
苟或乖戾,身穷道存。
于昭鲁邑,栖迟孔门。
吁嗟麟兮,孰知其仁。
运极数残,德至时否。
楚国寖广,秦封益侈。
墙仞迫阨,崎岖阙里。
吁嗟麟兮,靡有攸止。
世治则麟,世乱则麇。
出非其时,麋鹿同群。
孔不自圣,麟不自祥。
吁嗟麟兮,天何所亡。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二仪:指天地。三象:指日、月、星。
圣道:指圣人的道理。
人心:指人们的道德心。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定哀:周朝的两位君主,定公和哀公。
嗣圣:继承圣人的称号。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
苟或:如果。
乖戾:违背常理。
鲁邑:指鲁国。
栖迟:徘徊,逗留。
德至时否:德行极高但时运不佳。
楚国寖广:楚国疆域逐渐扩大。
秦封益侈:秦朝的封地日益奢侈。
墙仞:形容环境狭窄。
世治:世道太平。
世乱:世道混乱。
麇:一种动物,此处比喻普通人。
自圣:自视为圣人。
自祥:自认为吉祥。
天何所亡:天意在哪里失落了。
翻译
天地闭塞,星辰失去常态。圣人的道理被埋没,人心不开明。上无文王武王般的贤君,下有悲哀的定哀之世。哎,麒麟啊,谁为你而来呢?
周朝虽纲纪不全,孔子实际上是圣人之继。删定诗书,礼乐得以大定。
奖善惩恶,邪恶得以修正。哎,麒麟啊,你彰显了天命。
圣人与时代相合,教化推行,地位尊崇。若不合时宜,即使困顿,道义仍在。
鲁国光辉,孔子在其中悠游。哎,麒麟啊,谁能理解他的仁德?
命运终结,气数衰败。德行至高,却逢时运不佳。楚国扩大,秦国封地更加奢侈。
环境逼仄,孔子在阙里的生活崎岖。哎,麒麟啊,没有你的归宿。
世道太平,麒麟出现;世道混乱,犹如麇鹿混群。
孔子不自视为圣人,麒麟也不自以为吉祥。哎,麒麟啊,天意何在?
鉴赏
这首诗是一篇颂扬孔子的作品,通过对比历史和现实,抒发了诗人对于圣贤出现的渴望和社会乱象的忧虑。开篇“二仪既闭,三象乃乖”即点出了天地失序、自然法则紊乱的情状。接下来,“圣道埋郁,人心不开”表达了诗人对于圣道湮没、人们内心迷惑的哀叹。
“上无文武,下有定哀”指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层缺乏英才,下层充满悲伤。接着,“吁嗟麟兮,孰为来哉”则是对圣贤之人到来的渴望和疑问,表达了诗人对于救世济人的期待。
“周虽不纲,孔实嗣圣”肯定了孔子继承前圣的智慧和道德。紧接着,“诗书既删,礼乐大定”则提及到了古代文化的整理与礼仪音乐的完备,这是对孔子学说的认可。
“劝善惩恶,奸邪乃正”表达了儒家学说中强调的道德修养和社会正义。而“吁嗟麟兮,克昭符命”则是在呼唤那位能够显扬圣道、符合天命之人。
“圣与时合,化行位尊”表达了诗人的期望,即希望圣贤之人能与时代相合,推广其教化,从而获得人们的尊崇。然而,“苟或乖戾,身穷道存”则是对那些即便在逆境中也坚守道德之士的赞赏。
“于昭鲁邑,栖迟孔门”表明了诗人对于孔子的圣地——鲁国的尊崇和向往。而“吁嗟麟兮,孰知其仁”则是在感叹那位能够深刻理解并实践仁道之人的难得。
接下来的部分,“运极数残,德至时否”则是对于时代变迁、人才凋零的哀伤。而“楚国寖广,秦封益侈”描述了历史上一些国家的扩张和领土的变化,这里的“楚国”、“秦封”都是指代古代的一些强大国家。
“墙仞迫阨,崎岖阙里”则是对现实中山川险阻、城郭破败景象的描绘。随后,“吁嗟麟兮,靡有攸止”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能在乱世之中保持道德不变者的渴望。
最后,“世治则麟,世乱则麇”是指出圣贤之人在太平盛世中显现,在混乱之时隐匿。而“出非其时,麋鹿同群”则是在表达那些超脱世俗、不随波逐流者的高洁。紧接着,“孔不自圣,麟不自祥”则是在强调孔子及其学说的圣贤,并非自称,而是被后人所公认的。
结尾的“吁嗟麟兮,天何所亡”则是在感叹那些像麒麟一样的圣贤之士,在当今世界中难以寻觅,他们仿佛消失在了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