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修道浅,愁见未来身
出处:《寄郁上人》
唐 · 姚合
此生修道浅,愁见未来身。
谁为传真谛,唯应是上人。
自悲年已长,渐觉事难亲。
不向禅门去,他门无了因。
谁为传真谛,唯应是上人。
自悲年已长,渐觉事难亲。
不向禅门去,他门无了因。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此生:这一生。修道:修行。
浅:尚浅。
愁:忧虑。
未来身:未来身体的变化。
传真谛:传达真实的道理。
唯应:只有。
上人:高僧大德。
自悲:自我哀叹。
年已长:岁月已长。
事难亲:世事难以亲近。
禅门:禅宗。
他门:其他路径。
无了因:没有最终的答案。
翻译
我这一生修行尚浅,对未来身体的变化感到忧虑。谁能传达真实的道理,只有那些高僧大德。
自我哀叹岁月已长,逐渐明白世事难以亲近。
我不再向禅宗寻求解脱,其他路径没有最终的答案。
鉴赏
此诗乃唐代诗人姚合所作,题名《寄郁上人》。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修道浅薄、对未来感到忧虑的复杂情感,以及寻找真谛的渴望和无奈。
“此生修道浅”,反映出诗人对于自身修行不足的自省与不满;“愁见未来身”,则透露了他对于未来的迷茫和担忧。这种对未来命运的关切,是古代文人常有的思考,特别是在佛学或道教思想影响下,对生命轮回有所体悟时,更容易产生深刻的内心波动。
“谁为传真谛,唯应是上人”,诗人在寻找能够领会和传递真理的人,这里的“上人”可能指的是高僧或修行者,表达了对精神导师的渴求。这种渴求不仅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不安,也反映出他对于精神寄托的迫切需求。
“自悲年已长”,诗人感慨于时光飞逝,自己已经年迈,这种对于生命流逝的感伤,是古代文人常有的情怀;“渐觉事难亲”,随着年龄增长,对世间万象的理解和接纳变得更加困难,这是由于心境变化,也可能因为看透了红尘。
最后两句,“不向禅门去, 他门无了因”,表明诗人虽有向佛法或道家寻求解脱的愿望,但似乎又感到其他的门派或修行方式都无法真正解答他内心的困惑。这里的“了因”指的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感慨体现出诗人对于精神世界深层次追问的挣扎。
总的来说,此诗通过对个人生命、修道过程和未来命运的沉思,展现了一位唐代文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精神探索上的苦恼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