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孤丝寡珥縆断脊,中有清霜烈日之明心全文

孤丝寡珥縆断脊,中有清霜烈日之明心

东山桐,西山梓。
上枝蟠青云,下枝拂流水。
雷轰雹击野火烧,裂骨穿肤半生死。
谁从大壑阴,采制为鸣琴。
孤丝寡珥縆断脊,中有清霜烈日之明心
天荒地老陵谷变,此骨不与金石同销沈。
可怜文信国,闻道遗琴欲沦没。
亦有汪水云,当时挥手凌青雯。
如何尚有一片乾净土,埋此三尺四寸枯桐根。
粗具腭与龈,安辨蛇蚹纹。
漆文土花所不蚀,叠山两字分明存。
先生身似摩霄鹄,燕市从容一瓯粥。
掀髯抵几已无成,茶坂麻衣空恸哭。
当其横膝时,含情再三弹。
初为《梁父吟》,后作《齐女叹》。
世无钟期莫为赏,海天何处寻成连。
先生此时与谁语,琴兮琴兮吾与汝。
先生可逝琴不亡,十三之徽一一吐焰直与箕尾争光芒。
此琴非桐亦非梓,铭非铭兮字非字。
黏著苌弘血一腔,意亿劫灰飞不起。
吴氏为此图,望古意有余。
我思此琴不可见,展图忽忽生嗟吁。
谁招朱鸟挥残泪,敲碎西台竹如意。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李兆洛对中国古代文人谢叠山先生遗琴的深情赞颂和感慨。诗中通过描绘东山桐和西山梓的意象,象征着琴的材质高贵和历经沧桑。诗人描述了琴遭受雷轰雹击、火烧的磨砺,以及被精心制作成鸣琴的过程,展现了其坚韧与艺术价值。

接着,诗中提及文信国(即文天祥)对琴的惋惜,暗示了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诗人感叹琴虽遭遗弃,但仍保留着独特的纹理和铭文,象征着谢叠山的精神永存。诗人借用“摩霄鹄”和“燕市从容”的典故,赞美先生的气节和从容,同时也表达了对先生不幸遭遇的哀痛。

最后,诗人通过琴声中的《梁父吟》和《齐女叹》,表达了对先生才华的怀念和无人能识其价值的遗憾。诗以“此琴非桐亦非梓,铭非铭兮字非字”揭示了琴的内在精神超越了物质本身。诗人感慨万分,通过吴氏的画图再次唤起对琴的追忆,呼唤朱鸟来共鸣,以竹如意敲击,寄托无尽的哀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琴为载体,寓言深刻,情感真挚,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及其遗物的敬仰和对历史变迁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