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峰十二,合沓隐昭回
出处:《巫山高二首 其一》
唐 · 沈佺期
巫山峰十二,合沓隐昭回。
俯眺琵琶峡,平看云雨台。
古槎天外倚,瀑水日边来。
何忍猿啼夜,荆王枕席开。
俯眺琵琶峡,平看云雨台。
古槎天外倚,瀑水日边来。
何忍猿啼夜,荆王枕席开。
翻译
巫山有十二座高峰,重叠交错在明亮的天空下。向下远望琵琶峡,平视则见云雨台。
古老的木筏似乎倚靠在天边,瀑布从太阳那边飞流直下。
怎能忍受夜晚的猿猴哀啼,想起荆王曾在这样的地方枕席入梦。
鉴赏
此诗描绘了巫山的壮丽景色,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沈佺期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巫山峰十二,合沓隐昭回。” 这两句点出了巫山雄伟的景象,十二个峰峦连绵,宛如巨龙,既表现了巫山的恢宏,也透露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之心。
“俯眺琵琶峡,平看云雨台。” 这两句则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巫山的美丽。俯瞰琵琶峡,可以想象到那蜿蜒曲折的江水与山峦相依,而“平看云雨台”则是在另一时间或空间感受着天气变化中云层和雨幕的迷人景致。
“古槎天外倚,瀑水日边来。” 这两句描绘了巫山上古老的松树和奔腾不息的瀑布。这些自然元素都在强化诗中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神秘而壮观的景色之中。
“何忍猿啼夜,荆王枕席开。” 这两句则是对巫山传说的一种呼应。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巫山有着许多关于爱情和美丽女神的故事。猿啼(猿鸣)在这里或许象征着夜晚的寂静,而“荆王枕席开”则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其中“荆王”可能是指古代某位君主,而“枕席”则是在暗示这个故事与爱情有关。诗人通过这样的引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色彩,也增添了一层历史和文化的深度。
总体来看,这首诗以其精致细腻的笔触,成功地将巫山的自然美景与传说故事融为一体,展现出一个既充满神秘色彩又不失壮丽气势的艺术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