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
出处:《戏用晁补之韵》
宋 · 苏轼
昔我尝陪醉翁醉,今君但吟诗老诗。
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
试问凤凰饥食竹,何如驽马肥苜蓿。
知君忍饥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谷。
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
试问凤凰饥食竹,何如驽马肥苜蓿。
知君忍饥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谷。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通过对比鲜明的意象和巧妙的语言游戏,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
“昔我尝陪醉翁醉,今君但吟诗老诗。”这两句开篇,诗人首先回忆起过去与朋友饮酒作乐的情景,而现在却是朋友单独吟咏着那些陈旧的诗歌。这两种场景反映出从物质享乐到精神寄托的转变。
“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这里通过对诗歌与食物的比喻,表达了即使是清新脱俗的诗歌,也难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瘦竹"形象增添了一种淡远和空旷之感,而"潇洒令人饥"则强调了精神食粮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
“试问凤凰饥食竹,何如驽马肥苜蓿。”诗人借用凤凰与驽马的比喻,凤凰作为高贵鸟类,即使吃的是普通的竹子,也不失其高洁,而驽马则在粗糙的苜蓿中获得了滋养。这两者各得其所,隐喻着不同生活状态和追求。
“知君忍饥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谷。”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朋友坚持吟咏诗歌、 忍受饥饿的理解与赞赏。"口颊澜翻如布谷"生动地描绘出了朋友吟诵时声韵流转的情景。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诗歌、生活和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彰显了苏轼特有的文学才华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