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已悟色空元不两,夔蚿何用更怜蛇全文

已悟色空元不两,夔蚿何用更怜蛇

出处:《和邹宣教
宋 · 邓肃
未须绝迹便餐霞,且饮当朝谏议茶。
法水有缘随远浪,污泥无计染莲花。
千篇信笔初无语,万里浮螺触处家。
已悟色空元不两,夔蚿何用更怜蛇

拼音版原文

wèijué便biàncānxiáqiěyǐndāngcháojiànchá

shuǐyǒuyuánsuíyuǎnlàngrǎnliánhuā

qiānpiānxìnchūwànluóchùchùjiā

kōngyuánliǎngkuíxiányònggèngliánshé

注释

绝迹:完全离开人群或居住地。
餐霞:比喻食用仙境中的食物,象征超脱尘世。
法水:佛教中指圣洁的水,象征佛法。
污泥:比喻世俗或污浊的环境。
莲花:佛教中常用来象征纯洁和高雅。
信笔:随意书写,无拘无束。
浮螺:海螺,这里可能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
色空:佛教概念,色代表物质世界,空代表精神世界,表示万物皆空的本质。
夔蚿: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这里可能象征不同种类的生命。
怜蛇:对蛇的怜悯,可能暗示对弱者的同情。

翻译

不必一定要隐居山林才能享受仙霞,就先品尝一下当朝谏议官的茶吧。
佛法之水因缘际会,随着远方的波浪而来,但污泥无法污染纯洁的莲花。
无数篇章随意挥洒,起初并无言语,万里之外的螺蛳壳也像是自己的家。
已经明白色即是空的道理,两者本非对立,又何必再对夔蚿和蛇这类生物感到怜悯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邓肃所作,名为《和邹宣教》。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怀与哲理的诗句。下面对其进行简要鉴赏:

开篇“未须绝迹便餐霞”表现了诗人对于物质享乐的超然态度,似乎在说即使没有达到高尚的境界,也不愿意沉迷于世俗之中。紧接着“且饮当朝谏议茶”则表明诗人对时事的关心和参与,通过品味那“谏议茶”,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

接下来的“法水有缘随远浪,污泥无计染莲花”象征着诗人的高洁性格,即便身处混乱尘世之中,也能保持本心不染。这里的“法水”指的是清净之水,而“莲花”则常被比喻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物。

“千篇信笔初无语,万里浮螺触处家”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尽管诗人可能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大量的文墨,但在面对浩瀚如海的文化遗产时,却仍旧感到自己只是刚刚起步,且每一次触摸到这些文化瑰宝,都能感受到一种归属感。

最后,“已悟色空元不两,夔蚿何用更怜蛇”则透露出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在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于世间万物本质上的一种超脱认识,即色彩和虚空在本质上是无法分割的,而对于那些低贱如夔(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以恶毒著称)蚿(一种小虫)的存在,也无需特别怜悯,因为它们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关注时事、高洁自持以及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是一首融合了儒释道思想元素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