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终养,贵以静习
坤不一静,静翕动辟。
艮不一止,动静以时。
本体如是,偏主则非。
惟学初机,贵以静入。
以至终养,贵以静习。
本体既然,动静一如。
乾坤合德,无二无馀。
心为天君,尊无伦比。
圣贤言心,初无论拟。
心比于镜,佛说云然。
镜虽有光,孰拟心天。
镜光则死,心光则活。
活则不滞,死则不豁。
佛法寂灭,匪乾匪坤。
若复本心,非彼能昏。
人以欲动,非动之性。
所以贵静,自动自静。
其道光明,无物可并。
惟省尽伦,是为全人。
眼高四海,至此乃真。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名为《赠饶仲信静镜》,作者是宋代的文学家包恢。从鉴赏角度来看,这是一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探讨心性与修养之道的诗作。
“乾不一动,静专动直。坤不一静,静翕动辟。”开篇即借用《易经》中的乾卦和坤卦,象征天地阴阳,强调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行动之间的平衡与统一。
“艮不一止,动静以时。本体如是,偏主则非。”此处引入艮卦,进一步阐释了静止与动作的适时性,以及事物本质和偏执之见的区别。
“惟学初机,贵以静入。以至终养,贵以静习。”诗人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都应从静中开始,以静为根本。
“本体既然,动静一如。乾坤合德,无二无馀。”此处再次强调万物共存、阴阳互补的哲理,没有多余或不足之分。
“心为天君,尊无伦比。”这里表达了心灵至高无上的尊贵,它是宇宙中不可比拟的存在。
“圣贤言心,初无论拟。心比于镜,佛说云然。”诗人引述古代圣贤和佛家的教诲,将心灵比作清净之镜,这种比喻在中国哲学中颇为常见。
“镜虽有光,孰拟心天。镜光则死,心光则活。活则不滞,死则不豁。”此处通过对比镜子和心灵的光明,强调了真实的心灵之光远胜于物质世界的表相。
“佛法寂灭,匪乾匪坤。若复本心,非彼能昏。”诗人借用佛家思想,指出佛法超越世间的对立和束缚,只有回到真实的心灵状态,才能达到真正的觉悟。
“人以欲动,非动之性。所以贵静,自动自静。”这里揭示了人类由于内心的欲望而产生动作,但这种动作并非自然本性的流露,因此强调了宁静的重要性,以及通过静养达到自发的平衡状态。
“其道光明,无物可并。惟省尽伦,是为全人。”最后,诗人总结出一条通向心灵真理的明确道路,这是一种超越世间纷争、达到全人类共通理解的境界。
“眼高四海,至此乃真。”诗作以此句结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俯瞰世界的心态和对真理的深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