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生甘分老渔樵,竹径柴扉掩寂寥
出处:《二月归田舍作四首》
元末明初 · 谢应芳
馀生甘分老渔樵,竹径柴扉掩寂寥。
舍后薄田堪种秫,门前流水喜通潮。
人遭岁歉餐榆粥,天假春晴养麦苗。
早起冯高望西北,楚氛犹自未全消。
舍后薄田堪种秫,门前流水喜通潮。
人遭岁歉餐榆粥,天假春晴养麦苗。
早起冯高望西北,楚氛犹自未全消。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晚年选择归隐田园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淡泊宁静的田园诗意。
首句“馀生甘分老渔樵”,诗人以“甘分”二字表达了对晚年生活的满足与接受,愿意像渔夫和樵夫一样过着简单自然的生活。接着,“竹径柴扉掩寂寥”一句,通过竹径与柴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孤独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舍后薄田堪种秫,门前流水喜通潮”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归田后的日常景象。薄田虽小,但足以种植高粱(秫),门前的流水在春潮的滋润下显得生机勃勃,这些都让诗人感到满足与喜悦。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人遭岁歉餐榆粥,天假春晴养麦苗”两句,通过对比描绘了不同境遇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在年成不好的时候,人们只能以榆树皮为食;而在春日晴朗的日子里,却能利用好天气来培育麦苗,展现出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希望。
最后,“早起冯高望西北,楚氛犹自未全消”一句,描绘了诗人清晨起床后远眺的情景。他望着西北方向,似乎在关注着某种事物或情况,但烟雾仍未完全散去,暗示着某种未解之事或未尽之愿。这一细节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深度,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期待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归田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简朴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