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衣和月卧,山雨杂泉听
出处:《李修伯山居 其一》
宋 · 真山民
俗子自不到,幽扉何必扃。
苔衣和月卧,山雨杂泉听。
有发徒斑白,无名入汗青。
未应閒此事,尚可扫玄经。
苔衣和月卧,山雨杂泉听。
有发徒斑白,无名入汗青。
未应閒此事,尚可扫玄经。
注释
俗子:指普通人,非高雅之士。幽扉:幽深的门扉,隐秘的住所。
扃:关闭,这里指不需要紧闭。
苔衣:长满苔藓的门,形容环境清冷。
斑白:形容头发花白,暗示岁月流逝。
汗青:古代用竹简写字,汗青代指史书,这里指留下历史记录。
閒:同闲,空闲。
玄经:深奥的经典,可能指佛经或道家经典。
翻译
平常人自然不会来,幽深的门无需紧闭。苔藓覆盖的门与月光共眠,山间雨声和泉水声交织。
有头发的人也已斑白,无名之人也能名留史册。
我不应对此感到清闲,还能研读深奥的经典。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情景。"俗子自不到,幽扉何必扃",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疏离,以及对山居生活的自在选择,门扉无需紧闭,因为没有俗人来访。接下来的"苔衣和月卧,山雨杂泉听",通过写实的细节,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苔藓覆盖的衣物与月光同眠,聆听山间雨声和泉流声,生活简静而富有诗意。
"有发徒斑白,无名入汗青",诗人感慨自己虽然年华老去,但并未追求世俗功名,而是甘愿默默无闻,让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淡然的痕迹。最后两句"未应閒此事,尚可扫玄经",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坚守,即使在闲暇时光,也愿意研读深奥的经典,保持精神上的充实。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刻画了一个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隐士形象,体现了宋代理学崇尚自然、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