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岩风雨妨游陟,回眺苍烟一惘然
僧称功行几如佛,樵说神通复近仙。
食少仅炊盈握米,身寒不挂半铢绵。
重岩风雨妨游陟,回眺苍烟一惘然。
拼音版原文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两位僧人隐居于高峻绝顶之巅,长久不下山的景象。开篇即通过“闻有比丘”设置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空间,让读者对这两个隐者的生活充满好奇。
“多年无迹下山前”表明他们与世隔绝,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踏足尘世。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远离,更是心灵上的超脱。
接下来,“僧称功行几如佛”和“樵说神通复近仙”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评价这两位僧人。其中,“僧称功行几如佛”说明他们的修为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几乎可以与佛陀相提并论。而“樵说神通复近仙”则是从外在行为上评价,他们的神通广大,似乎已经接近了仙人的地步。这些描述增添了一份超凡脱俗的色彩。
然而,紧接着的“食少仅炊盈握米”和“身寒不挂半铢绵”又将读者的视线拉回到现实中。这两句描写了僧人们严格的修行生活,他们的饮食极为简单,甚至可以用一把米来度量,而他们的衣着也非常简陋,以至于连最基本的保暖都无法得到保证。这种对比强烈地凸显出他们为了追求精神上的高峰所付出的物质牺牲。
“重岩风雨妨游陟”则是环境与气氛的描写,通过风雨交加、山路崎岖,增添了一份自然之力的威严。同时,这也使得访客不得不在恶劣天气中艰难跋涉。
最后,“回眺苍烟一惘然”则是诗人心境的流露。在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终于抵达目的地,却又是一种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情绪。这里的“苍烟”可能指的是山中弥漫的雾气,也可能象征着一种朦胧的、不易把握的境界。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自然环境与僧人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至高无上的修行世界。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丝对这种极端生活方式的迷茫和复杂情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