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问何如插杨柳,明年飞絮作浮萍
宋 · 苏轼
君方扫雪收松子,我已开榛得茯苓。
为问何如插杨柳,明年飞絮作浮萍。
为问何如插杨柳,明年飞絮作浮萍。
注释
君:你。方:正在。
扫雪:扫除积雪。
收:收集。
松子:松树的种子。
我:我。
已:已经。
开榛:挖掘榛子。
茯苓:一种药用菌。
为问:想问。
何如:怎么样。
插杨柳:种植杨柳。
明年:来年。
飞絮:柳絮飘飞。
作:成为。
浮萍:水上浮萍。
翻译
你正在扫雪收集松子,我已经挖开榛子找到了茯苓。我想问问,我们种下的杨柳怎么样了?明年它们飘落的柳絮会成为水面上的浮萍。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冬日园林景象的诗句,由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所创作。诗中的意境清新,语言简洁而富有意趣。
“君方扫雪收松子”,这里以“君”字指代某位园艺之人,或许是诗人自己在描绘一种情景。在这句中,“扫雪”给人以严寒的感觉,但“收松子”则显示出对自然生命力的关注和期待。松子的收集,通常是为了种植新的松树,这里也暗示了对未来的希望。
“我已开榛得茯苓”,诗人的自述,他已经开始挖掘地下的“茯苓”(一种药用植物)。这两句交织出一幅冬日园林劳作的画面,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界生长周期的观察和尊重。
“为问何如插杨柳”,这里的“为问”表达了一种询问或讨论的语气,似乎是在询问或者商讨如何栽培或欣赏杨柳。杨柳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因此这句诗也预示了对新生和更新的期待。
“明年飞絮作浮萍”,“明年”指的是未来的时间,可能是下一个春季。“飞絮”形容柳絮随风飘扬的景象,而“作浮萍”则用来比喻那些轻盈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这里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展望到了未来春天的美好景致。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热爱,还透露出一种对生命力与季节更迭的哲思。诗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政治或社会的内容,而是更多地保持了一种宁静、自然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