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文章类彩鸾,楚人罗得半摧残
出处:《谢南平王赐山鸡》
唐 · 齐己
五色文章类彩鸾,楚人罗得半摧残。
金笼莫恨伤冠帻,玉粒颁惭剪羽翰。
孤立影危丹槛里,双栖伴在白云端。
上台爱育通幽细,却放溪山去不难。
金笼莫恨伤冠帻,玉粒颁惭剪羽翰。
孤立影危丹槛里,双栖伴在白云端。
上台爱育通幽细,却放溪山去不难。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五色文章:形容文章丰富多彩,如同彩鸾羽毛的颜色。类彩鸾:类似彩鸾(传说中的鸟),比喻文章华美。
楚人:指楚地的人,泛指南方地区的人。
罗得:捕获到。
金笼:金色的鸟笼,比喻奢华的囚禁环境。
恨:遗憾。
伤冠帻:伤害头部的装饰,比喻尊严受损,此处指鸟的冠羽被伤。
玉粒:珍贵的食物,比喻优渥的生活条件。
颁惭:接受恩赐感到羞愧。
剪羽翰:剪去翅膀的大羽毛,使不能远飞。
孤立影:孤独的影子,指被单独囚禁的鸟。
危丹槛:危险的红色栏杆,指囚禁鸟的华丽笼子。
双栖:成对生活。
白云端:云的顶端,比喻自由的高远之地。
上台:高位者,指当权者。
爱育:爱护养育。
通幽细:遍及细微之处,指关怀到每一个微小的生命。
却放:释放。
溪山:自然风光,代指野外自由的环境。
翻译
文采斑斓如彩鸾般的文章,楚地之人捕获后遭到破坏。被金笼囚禁不必怨恨伤害了头上的冠羽,享受美食时惭愧于翅膀被剪无法飞翔。
孤单的身影在朱红栏杆内岌岌可危,成双成对的伙伴却高飞在白云之端。
当权者若能普遍爱护细微生灵,释放它们回到自然山水中并非难事。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谢南平王赐山鸡》。从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来看,这是一首典型的唐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内心的情感表达。
首句“五色文章类彩鸾”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山鸡的鲜艳多彩,如同五色的彩鸾一般美丽,这里借用了“文章”一词来形容其羽毛之华丽,显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物细腻入微的观察。
紧接着,“楚人罗得半摧残”则是说山鸡虽然被捕捉,但依旧保持着它们的野性和美丽。这里“楚人”可能指代远离都市的地方或民族,而“罗得”则表达了一种发现和获得的过程。
第三句“金笼莫恨伤冠帻,玉粒颁惭剪羽翰”中,“金笼”与“玉粒”都是贵重之物,用来比喻山鸡的珍贵。诗人通过对山鸡被囚禁和美丽羽毛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和自然状态下生命美感的赞赏。
第四句“我立影危丹槛里,双栖伴在白云端”则是说诗人独自站在高处,像山鸡一样独立而又与远方的白云相连。这里“孤立影危”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羁绊的情感,而“双栖伴在白云端”则是对自由和高洁境界的一种向往。
最后,“上台爱育通幽细,卻放溪山去不难”表达了诗人对于赐给自己的山鸡的珍视之情,以及愿意放手让其重返自然的豁达胸怀。这里“上台”指代朝廷或高位之人的恩惠,而“却放溪山去”则是对自由和生命本能尊重的体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生命自由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