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丁赴召募,半死无回役
出处:《感咏二十首》
明 · 李时行
戚戚复戚戚,出门空叹息。
叹息此何因,世情非往昔。
昔也岁常稔,今也半饥瘠。
昔也无氛祲,今也竞锋镝。
壮丁赴召募,半死无回役。
将裨相容与,岁月糜兵食。
无地可安居,殍夫盈道侧。
贾生当此际,流涕无虚日。
仰首问穹苍,何时见宁一。
叹息此何因,世情非往昔。
昔也岁常稔,今也半饥瘠。
昔也无氛祲,今也竞锋镝。
壮丁赴召募,半死无回役。
将裨相容与,岁月糜兵食。
无地可安居,殍夫盈道侧。
贾生当此际,流涕无虚日。
仰首问穹苍,何时见宁一。
鉴赏
这首诗名为《感咏二十首(其九)》,由明代诗人李时行所作。诗中描绘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首句“戚戚复戚戚,出门空叹息”,开篇即以双重的“戚戚”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沉重与悲凉,出门时的叹息则直接点明了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哀伤。接下来,“叹息此何因,世情非往昔。”诗人自问为何会如此哀叹,因为世情已非昔日之常态,暗示了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昔也岁常稔,今也半饥瘠。”对比过去丰衣足食的年景与如今半数人饱受饥饿之苦的现状,突显了社会经济的衰退。接着,“昔也无氛祲,今也竞锋镝。”从自然环境的安宁转向战乱频仍,展现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
“壮丁赴召募,半死无回役。”描述了年轻力壮的男子被迫参军,多数未能归来,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而“将裨相容与,岁月糜兵食。”则揭示了军队消耗大量资源,却无法带来和平的局面。
“无地可安居,殍夫盈道侧。”进一步描绘了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惨状,表现了社会的极度贫困与混乱。最后,“贾生当此际,流涕无虚日。”引用汉代文学家贾谊的例子,强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每天都充满了泪水与悲伤。
“仰首问穹苍,何时见宁一。”诗人抬头向天询问,何时才能迎来安宁,表达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比、描绘和引用,深刻反映了明代社会动荡、民生艰难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和平稳定的向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