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
出处:《经九华费徵君墓》
唐 · 杜荀鹤
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
当时若徵起,未必得身还。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
当时若徵起,未必得身还。
注释
凡:所有。吊:悼念。
先生:指代去世的人。
者:……的人。
多:大多。
伤:感叹。
荆棘间:困厄、艰难。
三尺墓:简陋的小坟墓。
高却:超过。
九华山:著名的山峰,这里比喻高度。
天地有何外:天地之外还有何物。
何:什么。
子孙:后代子孙。
闲:空虚、无事可做。
若:如果。
徵起:被征召。
得身还:能够保全自身回来。
翻译
所有悼念先生的人,大多感叹他在困厄中度过的时光。谁又能想到,他的小小坟墓竟然比九华山还要高峻。
在天地之外,还有什么存在?子孙后代的生活也不会因此而空虚。
如果他当年被征召起来,恐怕也难以全身而退。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作品,名为《经九华费徵君墓》。诗中表达了对故人的哀悼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 这两句通过设问形式,表明每当去吊唁先贤之墓时,都会被途中的荆棘所伤,这里的“荆棘”象征着人世的艰辛与困难,也暗示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珍惜。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 这句话则是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即便是短小的人生也能留下不朽的事迹,如同九华山般高大。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逝者贡献的认可,也展示了他对逝者不朽精神的崇敬。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 这两句则是表达一种宿命论和悲观的人生态度,认为世事如同天地一般广大而深远,而后代子孙又岂能脱离世间的纷争与忙碌?这里诗人通过这种哲学思考来强调生命的短暂和人的渺小。
"当时若徵起,未必得身还。" 最后的两句则是告诫后人,要珍惜现在,因为一旦离开,就很难再回来。这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活着的人的警示。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故人墓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哀思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感慨,同时也包含了一种对后世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