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哉不量分,讵解圣贤意
出处:《读管子》
宋 · 张耒
夷吾相桓公,岂复偶际会。
观其平生心,身已有所委。
天方困生民,吊伐实在己。
求居寓所欲,纠与白等耳。
堂堂东海邦,内政谨疆理。
南荆北达燕,玉币走千里。
仲尼免左衽,自以身受赐。
孟轲圣之偶,非薄良有谓。
彼狂后世儒,诋毁恣轻议。
嗟哉不量分,讵解圣贤意。
区区彼商鞅,操术良非是。
为法昧所从,以身受其弊。
观其平生心,身已有所委。
天方困生民,吊伐实在己。
求居寓所欲,纠与白等耳。
堂堂东海邦,内政谨疆理。
南荆北达燕,玉币走千里。
仲尼免左衽,自以身受赐。
孟轲圣之偶,非薄良有谓。
彼狂后世儒,诋毁恣轻议。
嗟哉不量分,讵解圣贤意。
区区彼商鞅,操术良非是。
为法昧所从,以身受其弊。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夷吾:管仲。相:辅佐。
桓公:齐桓公。
偶际会:偶然的机会。
身已有所委:命运交付。
天方:上天。
困生民:使百姓困苦。
纠与白等耳:如同纠和小白一样简单。
堂堂:威严。
东海邦:齐国。
玉币:珍贵的礼物。
千里:千里传送。
仲尼:孔子。
左衽:异族统治。
孟轲:孟子。
圣之偶:孔子的继承者。
诋毁:诋毁。
轻议:轻率评论。
量分:轻重。
圣贤意:圣贤的深意。
商鞅:秦孝公时期的改革家。
操术:做法。
昧所从:不明。
弊:弊端。
翻译
管仲辅佐齐桓公,难道只是偶然的机会。看他一生的心志,已经把自己的命运交付出去。
上天正使百姓困苦,讨伐不义的责任在自己身上。
他追求的是居住安稳,如同纠和小白一样简单。
齐国如大海般威严,内部政务严谨有序。
南方荆地北方燕地,珍贵的礼物千里传送。
孔子摆脱了异族统治,认为这是自身得到的恩赐。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非贬低而是有其价值。
那些后世的狂妄儒生,随意诋毁并轻率评论。
唉,他们不知轻重,怎能理解圣贤的深意。
小小的商鞅,他的做法并非全然正确。
因为法治不明,他自身也承受了弊端。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张耒的作品,名为《读管子》。从内容上看,诗中反映了诗人对于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评价,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夷吾相桓公,岂复偶际会。观其平生心,身已有所委。天方困生民,吊伐实在己。求居寓所欲,纠与白等耳。" 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他们的心志和行为都有所寄托,而不是随意的际遇。同时,诗人也感慨于天下百姓的困境,认为求取安居之所是人人渴望,但往往难以如愿。
"堂堂东海邦,内政谨疆理。南荆北达燕,玉币走千里。仲尼免左衽,自以身受赐。孟轲圣之偶,非薄良有谓。" 这几句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国家形态,东海邦国政务内外井然有序,疆域广阔而稳固,同时也流露出对孔子(仲尼)和孟子的敬仰,他们的教诲如同宝贵的礼物。
"彼狂后世儒,诋毁恣轻议。嗟哉不量分,讵解圣贤意。" 这几句则批评了后世的一些儒生,他们对于古圣先贤的教导浅薄无知,对其学说进行诋毁和轻率的评论。
最后两句"区区彼商鞅,操术良非是。为法昧所从,以身受其弊。" 则对商鞅等人提出批评,他们虽然有所作为,但方法不当,最终以身试法而遭遇灾难。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于社会治理和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