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云遥策杖,木末小亭幽
出处:《与侯司马陈民部游木末亭》
明 · 李孙宸
披云遥策杖,木末小亭幽。
松柏萧森处,前贤遗庙留。
忠魂伤十族,蘋藻肃千秋。
瞻拜休增感,云山起暮愁。
松柏萧森处,前贤遗庙留。
忠魂伤十族,蘋藻肃千秋。
瞻拜休增感,云山起暮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木末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慨。首句“披云遥策杖”,生动地展现了作者踏着云雾,手持拐杖,远行至木末亭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木末小亭幽”一句,点明了亭子的位置和环境特点,一个“幽”字,既描绘了亭子周围的宁静,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沉静。
“松柏萧森处,前贤遗庙留。”这两句将视线转向了亭子周围的自然景观——松柏林立,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这里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有文化之重,因为“前贤遗庙留”,说明这里曾是古代圣贤的庙宇所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接下来,“忠魂伤十族,蘋藻肃千秋。”这两句直接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哀思。这里的“忠魂”指的是那些忠诚为国、为人民牺牲的英灵,“十族”可能是指因一人之罪而连累十族的悲剧,反映了古代社会残酷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观念。通过“蘋藻肃千秋”,作者强调了对这些英灵的敬仰之情,以及这种敬仰之情跨越千年,历久弥新。
最后,“瞻拜休增感,云山起暮愁。”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在瞻仰和缅怀之后的感受。一方面,他希望自己的感伤情绪能够得到释放,另一方面,面对云山苍茫、日暮时分的景象,心中又生出了无尽的愁绪。这愁绪可能是对历史的深思,对人生的感慨,或是对未来的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