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拈向灯笼头,休问他家觅归路
出处:《十二时颂 其六》
宋 · 释文准
日南午,理事相谙更相互。
三门拈向灯笼头,休问他家觅归路。
三门拈向灯笼头,休问他家觅归路。
鉴赏
这首《十二时颂(其六)》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禅师所作,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即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理,超越世俗的束缚。
“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义?”开篇以时间的流逝为背景,暗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引出对内心平静的追求。禅宗强调内心的清净与觉悟,而非外在形式的追求。“他家文字没亲疏,莫起功夫求的意。”这里提到的文字,可能指的是经典或教义,强调了在修行过程中不应区分亲疏,不应执着于文字的解释,而应直接体验和领悟其背后的真理。
“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居止。”这几句进一步阐述了禅宗的实践精神,即在日常生活中自由自在地行动,不受传统规矩和禁忌的限制,保持一种随缘而行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对世间生活的接纳与融入,而不是逃避或脱离。
“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最后两句总结了整个修行过程,指出真正的智慧和觉悟并不远离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感官体验,而是贯穿于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无论经历多少世劫,这种觉悟都不会被遗忘或抛弃。
整体而言,《十二时颂(其六)》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揭示了禅宗的核心理念——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真理,实现内心的觉醒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