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笛山童学跨牛,英音不著利名愁
出处:《次韵吹笛牧儿》
明 · 赵完璧
短笛山童学跨牛,英音不著利名愁。
雨昏杨柳堪肠断,月冷关山合泪流。
三弄缓归荒落晚,数声吹老绿芜秋。
太平有象清风外,飘落梅花遍海陬。
雨昏杨柳堪肠断,月冷关山合泪流。
三弄缓归荒落晚,数声吹老绿芜秋。
太平有象清风外,飘落梅花遍海陬。
鉴赏
这首《次韵吹笛牧儿》由明代诗人赵完璧所作,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乡村景象。诗中通过牧童吹笛的形象,展现了自然与人性的和谐共存,同时也蕴含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短笛山童学跨牛”,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山间的小牧童,手执短笛,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这不仅展现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
接着,“英音不著利名愁”一句,赞美了牧童吹笛时纯净无邪的声音,没有世俗的功利和烦恼,表达了诗人对纯真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雨昏杨柳堪肠断,月冷关山合泪流”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雨天昏暗中的杨柳和月夜寒冷的关山,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情眷恋以及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三弄缓归荒落晚,数声吹老绿芜秋”则进一步描绘了牧童吹笛的情景,笛声悠扬,缓缓归家,夕阳下的荒野显得更加寂寥,绿芜(泛指草木)在秋风中凋零,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最后,“太平有象清风外,飘落梅花遍海陬”两句,以“太平有象”寓意社会安定,清风象征着纯洁与和谐,梅花遍地则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复苏。这两句既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美好景象的憧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牧童吹笛这一日常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性之善的和谐统一,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情感丰富,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