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共住不相识,眉目横分鼻脩直
出处:《善禅人登径山侍痴绝》
宋 · 释心月
三年共住不相识,眉目横分鼻脩直。
狭路逢渠何所之,欲上凌霄峰顶立。
凌霄一峰插天高,馀峰起伏皆儿曹。
我曾眺目察秋毫,三千刹海空劳劳。
峰顶老人八十二,湛湛双眸映秋水。
戏笑怒骂謦欬声,总是吾家第一义。
老人问汝来何从,进前叉手宜当胸。
更看武步生清风,何愁老人无笑容。
狭路逢渠何所之,欲上凌霄峰顶立。
凌霄一峰插天高,馀峰起伏皆儿曹。
我曾眺目察秋毫,三千刹海空劳劳。
峰顶老人八十二,湛湛双眸映秋水。
戏笑怒骂謦欬声,总是吾家第一义。
老人问汝来何从,进前叉手宜当胸。
更看武步生清风,何愁老人无笑容。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心月的作品《善禅人登径山侍痴绝》,描绘了一位善禅人在径山与痴绝老人相遇的情景。首句“三年共住不相识”,暗示了两位僧人长时间相处却未深入了解。接下来的两句“眉目横分鼻脩直”,通过描绘对方的外貌特征,进一步刻画其形象。
“狭路逢渠何所之,欲上凌霄峰顶立”描绘了禅人偶遇老人时的惊讶和对方想要攀登高峰的决心。诗人以“凌霄一峰插天高”形容山峰之峻峭,而“馀峰起伏皆儿曹”则暗示老人超越世俗的高远境界。
“三千刹海空劳劳”可能是指禅人曾远望群山,感叹世事如过眼云烟。然后,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了峰顶的老人虽年逾八十二,但双眸炯炯有神,精神矍铄。他的笑声、怒骂和咳嗽声都充满了智慧,体现了禅的真谛。
最后,禅人面对老人询问来意,表现得恭敬有礼,通过“武步生清风”的动作,展现出内心的清净。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对话,展现了禅者的风范和老人的超然,富有哲理和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