朅来楚国南,万山争走趋
烟云有奇态,华木秋不枯。
理公何许来,望见辄轩渠。
曰此灵鹫峰,何年来飞乎。
个中有白猿,为子抵掌呼。
至今呼猿涧,飞波跳碎珠。
朅来楚国南,万山争走趋。
精庐开横塘,清可照眉须。
高人家武林,致此从东吴。
那知湘水西,乃有飞来湖。
连荡满秋色,小艇藏菰蒲。
闲来倚危槛,对立鸥烱如。
我与湘峰色,俱堪入画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湘西飞来湖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和禅意之深。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湖光山色的壮丽与静谧。
首句“武林散烟鬟,一峰螺髻孤”,以“武林”起笔,仿佛是远离尘嚣的隐逸之地,烟雾缭绕,展现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接着“一峰螺髻孤”则描绘了一座独立的山峰,如同女子的发髻,既秀美又孤独,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烟云有奇态,华木秋不枯”,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奇幻与生机,即使是在秋天,树木依然繁茂,云烟变幻莫测,展现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理公何许来,望见辄轩渠”,通过询问“理公”(可能指僧人或隐士)的来历,表达了对这片山水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个中有白猿,为子抵掌呼”,诗人想象着山林间有白猿相伴,为他击掌欢呼,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至今呼猿涧,飞波跳碎珠”,描述了猿猴在山涧中呼啸,激起的水花如同破碎的珍珠,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界的活力与动态美。
“朅来楚国南,万山争走趋”,转而描绘了从楚国南部来的景象,群山竞相奔向远方,展现了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观。
“精庐开横塘,清可照眉须”,提到在一片开阔的池塘边,建有精致的寺庙,清澈的水面可以映照出人的面容,体现了佛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高人家武林,致此从东吴”,说明高人隐居于武林,从东吴而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那知湘水西,乃有飞来湖”,点明了地点——湘水之西的飞来湖,强调了其独特之处。
“连荡满秋色,小艇藏菰蒲”,描绘了秋季湖面上荡漾的波光,以及隐藏在芦苇丛中的小船,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闲来倚危槛,对立鸥烱如”,最后两句写诗人悠闲地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与飞翔的鸥鸟相对,心境平和,与自然融为一体。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禅宗思想的感悟,是一首充满哲思与艺术美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