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今饷我黍,为赋黍离诗
出处:《母应之饷黍》
金末元初 · 李俊民
忆昔周室衰,周人咏黍离。
君今饷我黍,为赋黍离诗。
厥初蓺黍时,饭牛使牛肥。
八月黍未穫,胡儿驱牛归。
胡儿不满欲,我民还买犊。
今秋犊未大,又被胡儿逐。
胡儿皆饱肉,我民食不足。
食不足,尚可鬻子输官粟。
君今饷我黍,为赋黍离诗。
厥初蓺黍时,饭牛使牛肥。
八月黍未穫,胡儿驱牛归。
胡儿不满欲,我民还买犊。
今秋犊未大,又被胡儿逐。
胡儿皆饱肉,我民食不足。
食不足,尚可鬻子输官粟。
鉴赏
这首诗《母应之饷黍》是金末元初诗人李俊民的作品,通过描述一个普通家庭在战乱中的生活困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诗中以“忆昔周室衰,周人咏黍离”开篇,借用了《诗经·王风·黍离》的典故,表达了对过去安宁生活的怀念和对当前战乱的感慨。接着,诗人通过“君今饷我黍,为赋黍离诗”点明主题,讲述了一位母亲将黍米送给远方的亲人,并以此为契机,抒发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几句“厥初蓺黍时,饭牛使牛肥。八月黍未穫,胡儿驱牛归”,描绘了农耕生活的艰辛,以及在收获季节到来之前,牲畜被敌人抢走的场景,展现了战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胡儿不满欲,我民还买犊。今秋犊未大,又被胡儿逐”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直接损失,不仅牲畜被夺,连购买新生牛犊的钱也被敌人掠走,凸显了人民生活的艰难。
最后,“胡儿皆饱肉,我民食不足。食不足,尚可鬻子输官粟”则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导致的严重后果——人民不仅要面对食物短缺,甚至到了卖子求生的地步,这种残酷的现实令人痛心。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乱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谴责,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