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空山阔游从,思君愿言嚏全文

空山阔游从,思君愿言嚏

宋 · 郑清之
老我愧不学,无以祛六蔽。
短绠赴修汲,深浅忘厉揭。
每逢扑凸篇,如对葛答谜。
敌垒或致师,何以禦柴曳。
书林倦回旋,笔径宜睥睨。
独自搔背痒,谁与解袜系。
误墨拙成蝇,饮醯痴聚蚋。
器成多苦窳,草创类茅蕝。
未善文心雕,曷助葵足卫。
乐只正始音,尽发文冢瘗。
古意窥九嶷,词源决三澨。
英风韵风雅,噩噩规诰誓。
精刚拿健鹘,妥帖律狂猘。
解注卑虫鱼,献纳笑虾䱥。
读檄头愈疾,听语麋著箄。
风高补钓台,天朗摘兰禊。
合止按商角,刮磨出廉锐。
妙指曲不传,夺胎骨可蜕。
神针如运斤,拆屋去眼翳。
又如大医王,刲胃涤淫滞。
万象困蒐讨,瑶金拔昆丽。
司文当执衡,却扫甘拥彗。
空山阔游从,思君愿言嚏
芜词荐藜藿,香芼待姜桂。
翳桑急壶飧,毋为答饭毳。

拼音版原文

lǎokuìxuéliù

duǎngěngxiūshēnqiǎnwàngjiē

měiféngpiānduì

lěihuòzhìshīchái

shūlínjuànhuíxuánjìng

sāobèiliáoshuíjiě

zhuōchéngyíngyǐnchīruì

chéngcǎochuànglèimáojué

wèishànwénxīndiāozhùkuíchōng

zhīzhèngshǐyīnjìnwénzhǒngquán

kuījiǔyuánjuésānshì

yīngfēngyùnfēngèèguīgàoshì

jīnggāngjiàntuǒtiēkuángzhì

jiězhùbēichóngxiànxiàoxiā{shàngzhìxià}。

tóutīngzhùbài

fēnggāodiàotáitiānlǎngzhāilán

zhǐànshāngjiǎoguāchūliánruì

miàozhǐchuánduótāituì

shénzhēnyùnjīnchāiyǎn

yòuwángkuīwèiyínzhì

wànxiàngkùnsōutǎoyáojīnkūn

wéndāngzhíhéngquèsǎogānyōnghuì

kōngshānkuòyóucóngjūnyuànyán

jiànhuòxiāngmàodàijiāngguì

sāngtièwèifàncuì

注释

愧:惭愧。
祛:去除。
绠:绳索。
厉揭:用力提举。
扑凸:难懂。
葛答谜:难以解答的谜题。
禦:抵挡。
笔径:写作之路。
藜藿:粗劣的食物。
姜桂:香料。
翳桑:形容食物简单。

翻译

我年老自感惭愧,无法去除六种弊病。
短绳汲水,忘了深浅,不再用力提举。
每次阅读难懂的文章,如同面对难以解答的谜题。
面对敌人的阵营,如何抵挡他们的攻击?
在书海中疲倦地游走,写作之路应有开阔的视野。
独自挠背痒,无人帮我解开袜子。
拙劣的书写如同苍蝇,愚痴的心聚集了蚊蚋。
作品虽成,却常有缺陷,初始之作如同简陋的茅屋。
未能精细雕琢文字,如何保护葵花的根基?
欣赏正始时期的音乐,文章尽显文人风范。
探索古意,如登九嶷山,挖掘词源,如开凿三澨。
高尚的风格和雅致的韵律,如同严肃的规诫和誓言。
精神坚定如猛鹰,严谨律己如驯服狂犬。
解读低俗的文字,如同献上虾蟹之礼。
阅读檄文时,疾患更甚,听他人言语,如麋鹿持杖。
风高时修补钓鱼台,天气晴朗采摘兰花庆祝。
合着音乐的节奏,磨砺出锐利的锋芒。
巧妙的手法不外传,技艺提升如同脱胎换骨。
如神医挥动大针,除去眼中的障碍。
又如名医王,割除肠胃中的污垢。
万物皆受研究,珍贵的宝藏得以显现。
掌管文事者应公正,甘愿清理杂务。
在空旷的山间漫步,思念你,希望你能感应到。
粗糙的言辞献给你,香料等待你的品尝。
急切地为你准备饭菜,不必回应粗陋的食物。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清之所作的《山间录拙作求教葺芷俚语将命笑掷幸甚》,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学问不足的自谦,以及对提升自我、改进文风的渴望。他以“愧不学”开头,揭示了自己在学术上的欠缺,感叹无法去除心中的六种蒙蔽。接着,他以汲水的比喻,形容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困境,暗示需要更深的探索和更高的追求。

诗中提到“扑凸篇”和“葛答谜”,可能是指难以理解的深奥篇章,他自嘲解谜无方,甚至可能引战败之喻,表达对挑战的无力感。他对书海的疲惫和笔路的探索,也流露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决心。

诗人以“搔背痒”、“误墨拙成蝇”等生动形象,描绘了自己的写作状态,既有自我解嘲,也有对拙劣之作的自省。他期望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升自己的文学造诣,如同“文心雕龙”般精细。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批评和指导的期待,希望得到他人帮助,同时也暗示了对批评者幽默接纳的态度。他以钓鱼、采兰等自然活动为喻,表明自己愿意接受磨砺,提升文笔的锐利度。

最后,诗人表示愿意接受任何批评和建议,即使是最微小的建议也能带来启发,如同“神针”、“大医王”般的治疗力量。整首诗充满了自我反省和求知的热情,体现了宋代士人的谦逊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