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嶓冢下,悸然如带小
出处:《临汉亭》
宋 · 文同
危亭俯绝岸,汉水望天表。
遥源泻金穴,高浪灌朱鸟。
纡馀转荆楚,万里合浩渺。
谁知嶓冢下,悸然如带小。
遥源泻金穴,高浪灌朱鸟。
纡馀转荆楚,万里合浩渺。
谁知嶓冢下,悸然如带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临汉亭俯瞰汉水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细腻情感。
首句“危亭俯绝岸”,描绘了临汉亭建于高处,向下俯瞰陡峭的岸边,营造出一种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的氛围。接着,“汉水望天表”进一步强调了汉水的辽阔与深远,仿佛能直达天际,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
“遥源泻金穴,高浪灌朱鸟”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想象,将汉水的源头比作金色的源泉,其水流如同金色的液体倾泻而出;而高高的波浪则像是灌满了红色的鸟儿,形象地描绘了水势之大,波澜壮阔的景象。这里不仅展现了水的动态美,也融入了诗人对色彩的敏感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纡馀转荆楚,万里合浩渺”则从空间上扩展了视野,描述了汉水蜿蜒曲折,穿越荆楚大地,最终汇入广阔的天地间,形成一片浩渺无垠的景象。这不仅体现了汉水的长度和宽度,更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广阔世界的向往。
最后一句“谁知嶓冢下,悸然如带小”以反问的形式收尾,表达了对汉水源头——嶓冢山的感慨。在如此宏大的自然景观面前,即使是壮丽的嶓冢山也显得微不足道,突出了自然之伟大与人类之渺小的主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和宇宙奥秘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成功地捕捉并展现了汉水之美,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