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来诵三篇,调饥饷嘉禾
遥聆金玉音,怅望江湖波。
忧来诵三篇,调饥饷嘉禾。
苏范天下贤,阅士岁月多。
怜君似兰芷,长育瑶山阿。
良工得宝璧,韫椟加琢磨。
发为惊人语,九曲倾洪河。
蟠蜿寄短章,浩荡写长歌。
一官得武林,万景尽包罗。
又如弹响泉,馀韵清且和。
籍湜师韩文,其则在伐柯。
俯视枳棘间,翔鸾岂蹉跎。
圣朝颂声作,周雍与商那。
二公且大用,岂得归岷沱。
注释
匏:葫芦。金玉音:比喻优美的言辞。
调饥:慰藉饥饿。
嘉禾:美好的稻谷象征丰收。
苏范:指苏轼和范仲淹。
韫椟:珍藏。
九曲:形容河流曲折。
浩荡:广大无边。
武林:古代地名,这里指官职。
响泉:比喻清脆的乐音。
伐柯:比喻遵循前人的教导。
翔鸾:飞翔的鸾鸟,比喻有才能的人。
周雍:周朝的盛世。
商那:商朝的繁荣。
翻译
思念朋友对着明亮的华月,我如同葫芦般被束缚何处。远远听到如金似玉的言辞,心中惆怅望着江湖的波涛。
忧虑时吟诵几篇诗篇,用诗歌慰藉饥饿的心灵,如同享用美好的稻谷。
苏轼和范仲淹都是天下的贤才,他们阅人无数,时光漫长。
你像兰花和白芷,生长在瑶山深处。
优秀的工匠得到了珍贵的宝玉,将其珍藏并精心雕琢。
你的言论如惊雷,滔滔不绝,如同黄河倾泻。
你的文字曲折而深沉,长篇诗歌浩荡无边。
你在武林一官之位上,尽览世间万象。
又如泉水弹奏出清脆和谐的乐章。
你师承韩愈,遵循他的教诲,如同伐木取材。
从高位俯瞰,即使是身处困境,凤凰也不会耽误前行。
在圣明的时代,赞美之声兴起,如同周朝的繁荣和商朝的昌盛。
两位贤公即将大展宏图,怎能轻易回归偏远之地。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朱长文所作,标题为《过吴门宠示淳夫子瞻唱和并惠山寄少游之什俾余继作辄次二公韵以寄之》。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首先,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采用了古典诗歌中的五言或七言排列,且每四句一组,形成一种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开篇“怀友对华月,身如匏系何。”这里的“怀友”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对华月"则是描绘了一种静夜思故人的画面,而“身如匏系何”则是用来比喻自己孤单无依,渺小如同细线上的珠子。
接着,“遥聆金玉音,怅望江湖波。”"遥聆"表达了远方的倾听,而“金玉音”则是一种美好的声音,比喻朋友的佳音。"怅望江湖波"则是诗人对广阔天地和波涛壮阔的自然景观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情感。
接下来,“忧来诵三篇,调饥饷嘉禾。”这里的“忧来”表达了诗人的忧虑心情,而“诵三篇”则是指背诵古籍中的经典。"调饥饷嘉禾"则是一种比喻,通过调整农事和积累粮食来应对贫困。
“苏范天下贤,阅士岁月多。”这里的“苏范”是指苏轼和范仲淹,这两位都是古代著名的人物。"天下贤"则是在赞扬他们的德行,而“阅士岁月多”则是在表达诗人自己经历了许多年华,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下几句,“怜君似兰芷,长育瑶山阿。”这里的“怜君”是对朋友的慈爱之情,而“似兰芷”则是在比喻朋友如同兰草一般清新脱俗。"长育瑶山阿"则是在表达希望朋友能在美好的环境中成长。
再往下,“良工得宝璧,韫椟加琢磨。”这里的“良工”是指技艺精湛的工匠,而“得宝璧”则是在比喻取得了珍贵的宝物。"韫椟加琢磨"则是在形容对作品的不断打磨和完善。
紧接着,“发为惊人语,九曲倾洪河。”这里的“发为惊人语”是指诗人的作品能够激起人们强烈的情感,而“九曲倾洪河”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比喻诗歌如同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海。
最后,“蟠蜿寄短章,浩荡写长歌。”这里的“蟠蜿寄短章”是在形容诗人通过书信和朋友交流心意,而“浩荡写长歌”则是在表达对生活、自然和友情等主题的大量创作。
总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透露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高远情怀和对朋友深厚的情谊。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内心世界的抒发,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友谊以及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