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喧趋寂者,岂免一处收
出处:《题欧阳炳文真止亭》
宋 · 刘才邵
前浪与后浪,推引不自休。
谁知桥下水,终古何曾流。
喧寂两俱遣,已自非良谋。
避喧趋寂者,岂免一处收。
吾人识真际,不向中边求。
聊复起小亭,对此竹桧幽。
云烟互明灭,草木自春秋。
诸法如露电,乾坤一浮沤。
试看究竟处,还有起灭不。
想当隐几时,萧然任天游。
不同习枯禅,兀兀守一丘。
谁知桥下水,终古何曾流。
喧寂两俱遣,已自非良谋。
避喧趋寂者,岂免一处收。
吾人识真际,不向中边求。
聊复起小亭,对此竹桧幽。
云烟互明灭,草木自春秋。
诸法如露电,乾坤一浮沤。
试看究竟处,还有起灭不。
想当隐几时,萧然任天游。
不同习枯禅,兀兀守一丘。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刘才邵所作,名为《题欧阳炳文真止亭》。诗中以“前浪与后浪,推引不自休”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更迭,如同波浪般不断向前推进,永不停歇。接着,“喧寂两俱遣,已自非良谋”,表达了对喧嚣与寂静的超脱,认为追求这两者并非明智之举。
“避喧趋寂者,岂免一处收”,进一步阐述了在追求宁静的同时,也难以完全摆脱外界的影响。诗人随后提出了“吾人识真际,不向中边求”的观点,主张人们应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无需在表面现象中寻找答案。
接下来,“聊复起小亭,对此竹桧幽”,描绘了诗人建造了一座小亭,面对着竹子和桧树的幽静环境,以此作为心灵的栖息之所。通过“云烟互明灭,草木自春秋”,诗人借自然景象的变换,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循环。
“诸法如露电,乾坤一浮沤”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世间万物比作短暂如露珠、电光的瞬间现象,以及虚幻如泡沫的宇宙,强调了事物的无常和空幻本质。
最后,“试看究竟处,还有起灭不”,诗人提出疑问,引导读者思考事物的最终归宿,是否还存在永恒不变之物。并以“想当隐几时,萧然任天游”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人也提醒读者,不应像“不同习枯禅,兀兀守一丘”那样,过于执着于某种固定的修行方式或生活方式,而应保持开放和灵活的心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宇宙等宏大主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