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涉书猎史无早暮,坐期朱紫如拾青全文

涉书猎史无早暮,坐期朱紫如拾青

出处:《邻相反行
唐 · 薛逢
东家有儿年十五,只向田园独辛苦。
夜开沟水绕稻田,晓叱耕牛垦塉土。
西家有儿才弱龄,仪容清峭云鹤形。
涉书猎史无早暮,坐期朱紫如拾青
东家西家两相诮,西儿笑东东又笑。
西云养志与荣名,彼此相非不同调。
东家自云虽苦辛,躬耕早暮及所亲。
男舂女爨二十载,堂上未为衰老人。
朝机暮织还充体,馀者到兄还及弟。
春秋伏腊长在家,不许妻奴暂违礼。
尔今二十方读书,十年取第三十馀。
往来途路长离别,几人便得升公车。
纵令得官身须老,衔恤终天向谁道。
百年骨肉归下泉,万里枌榆长秋草。
我今躬耕奉所天,耘锄刈获当少年。
面上笑添今日喜,肩头薪续厨中烟。
纵使此身头雪白,又有儿孙还稼穑。
家藏一卷古孝经,世世相传皆得力。
为报西家知不知,何须谩笑东家儿。
生前不得供甘滑,殁后扬名徒尔为。

拼音版原文

dōngjiāyǒuérniánshízhīxiàngtiányuánxīn
kāigōushuǐràodàotián

xiǎochìgēngniúkěn
西jiāyǒuércáiruòlíngróngqīngqiàoyúnxíng

shèshūlièshǐzǎozuòzhūshíqīng
dōngjiā西jiāliǎngxiāngqiào

西érxiàodōngdōngyòuxiào
西yúnyǎngzhìróngmíngxiāngfēitóngtiáo

dōngjiāyúnsuīxīngōnggēngzǎosuǒqīn
nánchōngcuànèrshízǎi

tángshàngwèiwèishuāilǎorén
cháozhīháichōngzhědàoxiōnghái

chūnqiūchángzàijiāzànwéi
ěrjīnèrshífāngshū

shíniánsānshí
wǎngláichángbiérén便biànshēnggōngchē

zònglìngguānshēnlǎoxiánzhōngtiānxiàngshuídào
bǎiniánròuguīxiàquán

wànfénchángqiūcǎo
jīngōnggēngfèngsuǒtiānyúnchúhuòdāngshǎonián

miànshàngxiàotiānjīnjiāntóuxīnchúzhōngyān
zòng使shǐshēntóuxuěbái

yòuyǒuérsūnháijià
jiācángjuànxiàojīngshìshìxiāngchuánjiē

wèibào西jiāzhīzhīmànxiàodōngjiāér
shēngqiángònggānhuá

hòuyángmíngěrwèi

注释

田园:农田。
沟水:灌溉沟渠的水。
耕牛:用于犁地的牛。
仪容:外貌,容貌。
朱紫:古代贵人的服饰,比喻高官显爵。
诮:嘲笑,讥讽。
养志:培养志向。
伏腊:古代的两个重要节日,伏日和腊日。
公车:古代官府用车,这里指做官。
衔恤:含着悲痛,指心怀哀伤。
下泉:地下泉水,指墓地。
稼穑:农事,播种和收获。
孝经:儒家经典,教导孝顺之道。
谩笑:轻蔑地笑,嘲笑。
甘滑:美味的食物。

翻译

东家有个十五岁的儿子,独自在田间劳作辛苦。
夜晚挖沟引水灌溉稻田,清晨吆喝耕牛翻耕瘠土。
西家有个年纪尚小的孩子,容貌清秀如云鹤般出众。
他不分早晚研读经史,期待着功成名就就像捡起青色的荣誉。
东家和西家互相嘲笑,西家孩子笑东家,东家也笑。
西家认为追求名誉是志向,两家观点不合,各有主张。
东家自言虽然辛苦,但早晚劳作,亲力亲为。
夫妇共同劳作二十年,家中长辈还未显老态。
早晚纺织,满足家庭所需,兄弟间和睦互助。
春夏秋冬都在家中,严格遵循礼法,不容妻子奴仆违背。
你如今二十岁才开始读书,要等到三十多岁才能有所成就。
频繁的离别和长途跋涉,有多少人能升官入仕。
即使得到官位,身体已老,又能向谁诉说哀愁。
百年之后亲人埋骨黄泉,万里故乡只剩秋草。
我如今亲身耕作,年轻时就承担起家庭责任。
脸上洋溢着今天的喜悦,肩扛柴薪,厨房炊烟袅袅。
即便我满头白发,还有子孙继续农耕。
家中珍藏一本古孝经,代代相传,受益匪浅。
告诉西家,无需嘲笑东家,生前未能享受富贵,死后名声也只是空谈。
活着不能享受甘甜,死后扬名也是徒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东家有儿年仅十五岁,就开始辛勤地在田间劳作,夜以继日地耕耘土地。西家有儿虽然年幼,但才智出众,专心致志于书籍和历史的学习。诗中的两种形象代表了勤劳与学问的不同价值。

东家的儿子通过辛勤的工作维持家庭生计,坚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而西家的孩子则通过阅读和学习,追求知识和个人成就。这两种生活选择在诗中被对比,并未明显倾向于哪一种。最后,诗人提到无论是辛勤劳作还是刻苦攻读,最终都无法摆脱生命的有限性。

这首诗通过对比两个家庭的不同生活方式,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以及个体在面对不同选择时所持有的价值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短暂和个人努力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