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淡泊思灵鹫,芸阁荒颓泣蠹鱼
出处:《得张觐仲书》
明 · 释函可
忽惊天上寄来书,火尽西园一木馀。
苜蓿有根开绛帐,芙蓉无蒂碎香车。
儒门淡泊思灵鹫,芸阁荒颓泣蠹鱼。
垄草尚沾半子泪,雪中翘首几踌躇。
苜蓿有根开绛帐,芙蓉无蒂碎香车。
儒门淡泊思灵鹫,芸阁荒颓泣蠹鱼。
垄草尚沾半子泪,雪中翘首几踌躇。
鉴赏
这首诗《得张觐仲书》是明代释函可所作。诗中以“忽惊天上寄来书”开篇,巧妙地将收到友人书信的惊喜比作天降之物,引人入胜。接着,“火尽西园一木馀”一句,运用象征手法,以“火尽”暗示时间的流逝或某种事物的消逝,而“一木馀”则强调了仅存的希望或生命力,营造出一种悲凉而又不失坚韧的氛围。
“苜蓿有根开绛帐,芙蓉无蒂碎香车。”这两句通过对比,形象地描绘了两种不同景象:苜蓿扎根深固,象征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教育的传承;而芙蓉则以无蒂破碎的香车为喻,可能暗指美好事物的易逝或遭受破坏,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美好事物逐渐消失的感慨。
“儒门淡泊思灵鹫,芸阁荒颓泣蠹鱼。”这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儒学的淡泊与高远比作灵鹫,而“芸阁”(藏书之处)的荒颓则与“蠹鱼”的哭泣形成鲜明对比,既表达了对古代学问和文化的怀念,也隐含了对现实社会中知识衰败的忧虑。
最后,“垄草尚沾半子泪,雪中翘首几踌躇。”以“垄草”沾满泪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哀伤与不舍,即使在寒冷的雪地中,仍满怀期待与犹豫,表达了对失去的珍贵事物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整首诗情感丰富,寓意深远,通过细腻的比喻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情、文化、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