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田可无田,耕道岂得道
出处:《次韵颍叟弟耕堂即事 其二》
宋 · 苏泂
耕田可无田,耕道岂得道。
物生岂区区,天意非草草。
林茂鸟知归,水清鱼恶扰。
勿谓小人哉,请学樊须老。
物生岂区区,天意非草草。
林茂鸟知归,水清鱼恶扰。
勿谓小人哉,请学樊须老。
翻译
耕田不一定要有田地,遵循大道怎能只求表面的道义。万物生长并非只为了生存,上天的旨意并非轻率草率。
树林繁茂,鸟儿自然知道归宿;水质清澈,鱼儿不愿受打扰。
别小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应当学习樊须老人的智慧。
注释
耕田:农耕。无田:没有田地。
道:大道,道德。
岂:难道。
区区:简单,寻常。
天意:天命,自然规律。
草草:轻率,随便。
林茂:树木茂盛。
鸟知归:鸟儿知道归巢。
水清:水质清澈。
鱼恶扰:鱼儿不喜欢被打扰。
小人:指地位低微或品行不端的人。
樊须老:樊须,孔子弟子,此处代表有智慧的长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田园的士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开篇“耕田可无田,耕道岂得道”,表达了对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辩证关系,指出单纯的物质劳作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寻找生命真谛的过程,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接着,“物生岂区区,天意非草草”强调了自然万物各有其道,天地之大不容小视,一切皆有其存在的意义,不应以人为本位去评判一切。这里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命和自然规律的尊重与敬畏。
“林茂鸟知归,水清鱼恶扰”则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图景,通过林间鸟鸣和溪水中鱼儿的行为,隐喻出在一个宁静无为的环境中,即便是微小生命也能感受到自然的恩赐,并与自然和谐共存。
最后,“勿谓小人哉,请学樊须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以及对于智者、隐逸者的崇敬之情。樊须老是中国古代的隐士,以其清高脱俗而闻名,诗人在此呼吁读者不要小看那些选择退出尘世纷争、专注于个人修养的人物,而应向他们学习。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以及对精神追求和内心平静的高度重视。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