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文腻理天孙织,波声消歇太湖黑
出处:《黎子以英州山见贻作供石歌》
明 · 释今无
峨嵋居士有逸想,声名如山,才华万丈。
星芒月角恣幽赏,到处卿云随迭宕。
观山画水悟流波,胜因惯用无生奖。
手撚玉麈探禅窟,金山老宿毫光密。
半偈难消玛瑙杯,一言易变琉璃质。
补天五色鍊之馀,女娲失手苍龙得。
珊瑚树底浸逾红,老蚌腹中光篆刻。
丝文腻理天孙织,波声消歇太湖黑。
五千年后出人间,光印森罗皆辟易。
居士得之献老禅,金盘擎出烛人天。
珠池玉岭工力拙,八珍安可笑金仙。
已矣哉,旧事风流祇自传,亲眼不见亦徒然。
丈夫志气超千古,华嵩岱霍如浮烟。
黄河水源跨万里,一笑直倒昆崙巅。
不欲干情岳,岂肯滞心田。
何况眇小如丘壑,厌立云头看星落。
襄阳伏地未必痴,放诞安知无所托。
但令此志慕山林,一寸轻埃足寥廓。
君不见当年金谷围虚空,千株玉树金芙蓉。
凤啼深碧梧桐老,莺啭初红二月中。
月色无光九华燄,冰喉翠管五云乱。
黄金有炭不铸人,东门无路遭轻贱。
黎子志趣自非常,卓识曾经几回鍊。
入怀雀见霜钩白,观空意笑夷门浅。
贻我云根溢一船,胸中洒落如飞箭。
洪濛自此夜钟深,又移往事到如今。
星芒月角恣幽赏,到处卿云随迭宕。
观山画水悟流波,胜因惯用无生奖。
手撚玉麈探禅窟,金山老宿毫光密。
半偈难消玛瑙杯,一言易变琉璃质。
补天五色鍊之馀,女娲失手苍龙得。
珊瑚树底浸逾红,老蚌腹中光篆刻。
丝文腻理天孙织,波声消歇太湖黑。
五千年后出人间,光印森罗皆辟易。
居士得之献老禅,金盘擎出烛人天。
珠池玉岭工力拙,八珍安可笑金仙。
已矣哉,旧事风流祇自传,亲眼不见亦徒然。
丈夫志气超千古,华嵩岱霍如浮烟。
黄河水源跨万里,一笑直倒昆崙巅。
不欲干情岳,岂肯滞心田。
何况眇小如丘壑,厌立云头看星落。
襄阳伏地未必痴,放诞安知无所托。
但令此志慕山林,一寸轻埃足寥廓。
君不见当年金谷围虚空,千株玉树金芙蓉。
凤啼深碧梧桐老,莺啭初红二月中。
月色无光九华燄,冰喉翠管五云乱。
黄金有炭不铸人,东门无路遭轻贱。
黎子志趣自非常,卓识曾经几回鍊。
入怀雀见霜钩白,观空意笑夷门浅。
贻我云根溢一船,胸中洒落如飞箭。
洪濛自此夜钟深,又移往事到如今。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释今无所作,名为《黎子以英州山见贻作供石歌》。诗中描绘了一位隐士(峨嵋居士)的高雅生活与超凡脱俗的智慧,以及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的开头描述了隐士的名声与才华,如同高山一般巍峨,其声名与才华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接着,通过“星芒月角”、“观山画水”等描绘,展现了隐士对自然界的欣赏与理解,以及其对禅学的深入探索。诗中还提到了“补天五色炼之余”,借用了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的故事,寓意着隐士对世界的修补与完善。
进一步,诗中通过“珊瑚树底浸逾红,老蚌腹中光篆刻”等形象,描绘了自然界中美丽而神秘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隐士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了更广阔的宇宙,通过“五千年后出人间,光印森罗皆辟易”等诗句,表达了对时间与空间的无限遐想,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最后,诗中提到隐士将得到的珍贵之物献给老禅师,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感慨。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见解,也体现了其对传统禅学的深厚理解与传承。
综上所述,《黎子以英州山见贻作供石歌》是一首富有哲思与艺术性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