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惭非避俗,不敢问迷津
出处:《入浮石山》
唐 · 储嗣宗
斜日出门去,残花已过春。
鸟声穿叶远,虎迹渡溪新。
入洞几时路,耕田何代人。
自惭非避俗,不敢问迷津。
鸟声穿叶远,虎迹渡溪新。
入洞几时路,耕田何代人。
自惭非避俗,不敢问迷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斜日:夕阳。残花:凋零的花朵。
鸟声:鸟儿的鸣叫声。
虎迹:老虎的脚印。
入洞:进入洞穴。
耕田:耕种田地。
避俗:避开尘世。
迷津:迷失的道路或困境。
翻译
夕阳西下时出门,春天已逝去只剩残花。鸟儿的歌声穿透树叶渐行渐远,新的虎迹踏过小溪留痕。
深入洞穴的路有多长,这片土地由哪一代人耕种?
我自感并非隐居避世,只是不敢询问通往未知的路怎么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人迹罕至的自然风光图景,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一种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的情怀。开篇“斜日出门去,残花已过春”两句,通过斜阳的出发和残花的凋零,传达了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界的更迭,给人以季节更替、时光荏苒之感。
紧接着,“鸟声穿叶远,虎迹渡溪新”两句,则是对山林中野生动植物景观的描写。鸟鸣穿过树叶传来,让人觉得距离遥远而神秘;虎迹横跨溪流,显示出一种力量与自由,这些都增加了诗中的生机和动感。
“入洞几时路,耕田何代人”两句,引出了时间的深度和历史的厚重。诗人问自己或他人何时进入这洞府,或许是在追寻历史的足迹;而对于耕田的人,是哪个年代的遗留,这里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更蕴含着对历史变迁、人类活动的深刻反思。
最后,“自惭非避俗,不敢问迷津”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自省和谦逊。他并非为了逃避世俗纷争而隐居山林,而是因为自己不够格外,也不敢去询问那些迷失方向的人生智慧。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修养,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