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孔不可见,圣道日以湮
出处:《送王起元之分宁教官任》
元末明初 · 危素
大元设学校,于以教万民。
吁嗟去古远,世降何沄沄。
周孔不可见,圣道日以湮。
儒官窃廪禄,法度岂复遵。
教化何由宣,礼乐亦以沦。
在薮无凤凰,在郊无麒麟。
英宗皇帝时,逆气横乾坤。
贼子不知父,乱臣已忘君。
臣素愤薄世,胆气长囷轮。
念之万感集,血泪射秋旻。
思见豪杰士,再使民风淳。
訚訚王教谕,我里君子人。
之官武宁县,挂席当仲春。
撞钟集诸生,讲论明彝伦。
况逢尧舜君,德泽周八垠。
高歌猛虎行,慷慨为子陈。
吁嗟去古远,世降何沄沄。
周孔不可见,圣道日以湮。
儒官窃廪禄,法度岂复遵。
教化何由宣,礼乐亦以沦。
在薮无凤凰,在郊无麒麟。
英宗皇帝时,逆气横乾坤。
贼子不知父,乱臣已忘君。
臣素愤薄世,胆气长囷轮。
念之万感集,血泪射秋旻。
思见豪杰士,再使民风淳。
訚訚王教谕,我里君子人。
之官武宁县,挂席当仲春。
撞钟集诸生,讲论明彝伦。
况逢尧舜君,德泽周八垠。
高歌猛虎行,慷慨为子陈。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危素所作的《送王起元之分宁教官任》,表达了对古代教育理想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诗人首先感叹元朝设立学校本意是为了教化万民,但随着时间推移,传统儒家之道日渐式微,官员不尽职守,法度废弃,教化不彰,礼乐失传。他以“在薮无凤凰,在郊无麒麟”比喻人才凋零,社会风气败坏。
接着,诗人提到英宗皇帝时期,逆境频仍,人心不古,贼子不孝,乱臣悖逆。危素自述对这种薄俗深感痛心,他希望有如王起元这样的君子能到武宁县担任教官,以正风淳民。春天出发,撞钟召集学生,讲解伦理纲常,期待在尧舜般的明君领导下,恢复淳厚的民风。
最后,诗人高歌壮志,慷慨陈词,寄予了对王起元赴任后能带来积极变革的期待。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过去的追忆,又有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危素作为文人士大夫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