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过苕水,公疾卧漳滨
宋 · 赵蕃
我行过苕水,公疾卧漳滨。
底处书传雁,如闻药有神。
作诗应更老,比旧想增贫。
坐与江山隔,何缘杖履频。
底处书传雁,如闻药有神。
作诗应更老,比旧想增贫。
坐与江山隔,何缘杖履频。
注释
我:诗人自己。行:行走。
过:经过。
苕水:古代河流名。
公:指他人。
疾:疾病。
卧:躺下。
漳滨:古代地名,代指病榻。
底处:何处。
书传:书信传递。
雁:大雁,古代常用来传递书信。
药:药物。
神:神奇,效果显著。
作诗:创作诗歌。
更老:更加熟练。
想:想象。
增贫:增加贫困的感觉。
坐:坐着。
江山:自然景色,也可象征国家。
隔:隔绝。
杖履:拐杖和鞋子,代指出行。
频:频繁。
翻译
我曾走过苕水边,公病重躺于漳滨。何处书信能传雁,仿佛听说药有神效。
写诗应当更加老练,相比从前想象更为贫困。
如今只能坐着与江山相隔,怎还能频繁地外出行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表达了对友人刘凝远病情的好转感到欣喜,并借此机会回忆旧时友情,以及对友人生活的关切。首句“我行过苕水”描绘了诗人行经苕水的情景,可能暗示着旅途中的偶然相遇或思绪的流转。次句“公疾卧漳滨”则直接点出友人病重,寓居漳滨之地。
“底处书传雁”运用了雁南飞传书的典故,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消息来源,暗示通信不便,只能寄托于雁南飞这一传统方式。“如闻药有神”则传达出对友人病情好转的期待,认为药物或许具有神奇疗效。
“作诗应更老,比旧想增贫”两句,诗人想象友人在病中作诗,不仅年岁增长,生活也更加清贫,但精神世界却因此而丰富。最后两句“坐与江山隔,何缘杖履频”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因疾病相隔,无法常常见面的遗憾,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康复后能更多出游的期盼。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挂念和对友人康复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