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君苗裔风流在,三韭何须学庾郎
出处:《友人惠笋豉》
宋 · 吴可
野税那知笋豉香,伊蒲淡泊喜初尝。
自怜老去能忘肉,谁谓朝来已彻姜。
脍玉有名污净供,蒪丝无味诳枯肠。
此君苗裔风流在,三韭何须学庾郎。
自怜老去能忘肉,谁谓朝来已彻姜。
脍玉有名污净供,蒪丝无味诳枯肠。
此君苗裔风流在,三韭何须学庾郎。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野税:指田间地头的赋税。笋豉:竹笋和豆豉,都是山野间的食材。
伊蒲:菖蒲,一种水生植物,有清香。
初尝:第一次品尝。
老去:指年纪大了。
彻姜:形容习惯了吃姜。
脍玉:切得很薄的美食,比喻美食。
净供:洁净的食物。
蒪丝:菖蒲的茎,可食用。
枯肠:形容饥饿或消化不良。
苗裔:后代,子孙。
三韭:指韭菜,古人常以三棵韭菜代表简朴生活。
庾郎:庾亮,东晋名士,以奢侈著称,此处反讽。
翻译
野外税收哪能品尝到竹笋和豆豉的香气,菖蒲清淡的味道让我初次尝试感到欣喜。感叹自己年老体衰,连肉都忘了它的味道,谁能想到早晨起来已经习惯了姜的辛辣。
切成薄片的玉肌美食被玷污了纯净的名声,菖蒲的纤维毫无滋味只能欺骗饥饿的肠胃。
菖蒲的后代依然保持着优雅风度,三棵韭菜又何必效仿庾郎的奢侈行为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可的作品,名为《友人惠笋豉》。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感激之情和对生活简单享受的赞美之作。
“野税那知笋豉香,伊蒲淡泊喜初尝。”这里诗人描绘了朋友赠送的野生笋豉(一种植物的嫩芽)的清香,以及自己对于这种淡泊生活的享受和初次品尝时的快乐。
“自怜老去能忘肉,谁谓朝来已彻姜。”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年岁渐长、能够割舍物欲(忘肉)的自我慰藉,同时也反驳了一种观点,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欲望会逐渐减少,如同早晨就已经清淡如姜。
“脍玉有名污净供,蒪丝无味诳枯肠。”诗人通过对比脍玉(一种精美的食品)和蒪丝(一种植物)的不同来表达,即使是美好的东西也可能因为过度的装饰而失去其本身的价值,而一些平凡的事物却可能因为其真实无华而被忽视。
“此君苗裔风流在,三韭何须学庾郎。”最后,诗人赞扬这位朋友的高贵出身(苗裔)和文雅的气质(风流),并且认为不需要效仿古代才子庾信(庾郎)的文学才能,因为他本身就拥有这样的品格。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简单生活的赞美,以及对朋友高贵品行的赞扬,展现了诗人对于纯净、真挚之情的追求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