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岂妄人耶,心手自纷纭
出处:《书听雨亭呈元老》
宋 · 许景衡
无雨我掩耳,有雨我不闻。
我岂妄人耶,心手自纷纭。
老人登斯亭,听否了不分。
前山忽震雷,后山堆白云。
我岂妄人耶,心手自纷纭。
老人登斯亭,听否了不分。
前山忽震雷,后山堆白云。
鉴赏
这首诗《书听雨亭呈元老》由宋代诗人许景衡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听雨亭中独特的听雨体验与心境变化。
首句“无雨我掩耳,有雨我不闻”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雨声的特殊感知。在没有下雨时,他甚至会捂住耳朵,仿佛在逃避雨声;而当雨声响起时,他却似乎听而不闻,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这种矛盾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受,也暗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接下来的“我岂妄人耶,心手自纷纭”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他自问是否是一个虚妄之人,因为他的行为和感受似乎与常人不同。这里的“心手纷纭”,既指思想的波动,也可能是行动上的犹豫不决,反映了诗人面对自然现象时内心的矛盾与自我审视。
“老人登斯亭,听否了不分”则将视角转向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成长。作为“老人”,诗人或许已经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对于外界的刺激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敏感。在这里,“听否了不分”可能意味着他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状态,无论是听还是不听,都已无所谓,体现了对生命体验的深刻理解与接纳。
最后,“前山忽震雷,后山堆白云”描绘了一幅动态的自然景象。雷声从前方的山头传来,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雨,而后方的山峦则被堆积的白云覆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景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也象征着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瞬息万变的特点,与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相呼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听雨体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自我以及时间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复杂情感与外界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