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
谋犹回遹,何日斯沮。
谋臧不从,不臧覆用。
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潝潝訾訾,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
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
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
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
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
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旻天:秋天,此指苍天、皇天。疾威:暴虐。
敷:布施。
下土:人间。
谋犹:谋划、策谋。
犹、谋为同义词。
回遹:邪僻。
斯:犹“乃”、才。
沮:停止。
臧:善、好。
从:听从、采用。
覆:反、反而。
孔:很。
邛:毛病、错误。
潝潝:小人党同而相和的样子。
訿訿:小人伐异而相毁的样子。
具:同“俱”,都。
依:依从。
伊:推。
于:往、到。
胡:何。
底:至,指至于乱。
龟:指占卜用的灵龟。
厌:厌恶。
犹:策谋。
用:犹“以”。
集:成就。
咎:罪过。
匪:彼。
行迈谋:关于如何走路的谋划。
匪:非。
先民:古人,指古贤者。
程:效法。
大犹:大道、常规。
经:经营、遵循。
维:同“唯”,只有。
迩言:近言,指谗佞肤浅无远见的言论。
争:争辩、争论。
溃:通“遂”,顺利、成功。
靡:没有。
止:礼。
靡止,犹言没有礼法、没有法度。
膴:肥。
靡膴,犹言不富足、尚贫困。
艾:有治理国家才能的人。
无:通“勿”。
沦胥:沉没。
败:败亡。
暴(虎空手打虎。
冯河:徒步渡河。
其他:指种种丧国亡家的祸患。
战战:恐惧的样子。
兢兢:谨慎的样子。
翻译
苍天苍天太暴虐,灾难降临我国界。朝廷策谋真邪僻,不知何时能止歇。善谋良策难听从,歪门邪道反不绝。我看朝廷的谋划,确是弊病太多些。小人叽喳攻异己,是非不分我悲凄。若有什么好谋略,他们全都不肯依。若有什么坏计策,他们全都会同意。我看朝廷的谋划,不知弄到何境地。
占卜灵龟已厌倦,谋划再不向我谈。谋臣策士实在多,就是没有好意见。议论纷纷满庭中,指出弊病有谁敢!就像谋划要远行,真到路上没效验。
如此谋划我悲痛,古圣先贤不效法,常规大道不遵从。近僻之言王爱听,肤浅之见纷聚讼。就像宫室建路上,当然不会获成功。
国家虽然没法度,人有聪明有糊涂。人民虽然不富足,还有明哲有善谋,有能治国有严肃。就像长流那泉水,不让衰败与陈腐!
不敢空手打虎去,不敢徒步过河行。人们只知这危险,不知其他灾祸临。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鉴赏
这是一首蕴含深意的古诗,通过对自然界和人世间现象的观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治理、个人行为以及社会道德的思考。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追求和对实际乱象的担忧。
“旻天疾威,敷于下土”开篇即强调了天地间严肃而又普遍的权威,这种权威如同法律一般支配着世间万物。紧接着,“谋犹回遹,何日斯沮”则表达了对正确决策和时机选择的渴望,以及对于错误行动后果的忧虑。
在“谋臧不从,不臧覆用”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坚持正道与避免邪恶的强烈呼吁。接着,“我视谋犹,亦孔之邛”和“潝潝訾訾,亦孔之哀”则透露出对智慧选择的赞美,以及对错误决策所带来的悲哀。
诗中后半部分“谋夫孔多, 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表达了对于众多谋略不能统一以及言论纷争而无人能担当责任的无奈。而“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则强调了正确行动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几句,“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通过对“犹”的反复提及,诗人表达了对于古圣先贤之道的怀念和尊崇,以及对于当下混乱语境的批判。
最后,“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国虽靡止, 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则通过建筑比喻,强调了正确的治理之道对于国家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性,并对现实中的统治者品德高下进行了隐晦的评价。
诗的结尾部分,“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表达了对于自然规律顺应而不违背的赞赏,以及个人行为中的谨慎和克制。而“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则通过对险境比喻,形象地展现了诗人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心态和处世之道。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古代文学的华丽辞藻,更透露出诗人对于理想社会、个人德行以及国家命运深切的关怀。